寧夏鼠疫患者為牧民 初步判斷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受感染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寧夏回族自治區衛健委官方通報,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周二(19日)確診一宗區外輸入性原發性鼠疫(腺鼠疫)病例。經初步判斷,該患者是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感染。

寧夏回族自治區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鼠疫確診患者劉某某為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廟牧場一位牧民,上周二(12日)他自覺發熱、乏力、意識不清、水樣便腹瀉,自內蒙古返回銀川,先後就診於銀川市第三人民醫院、自治區第四人民醫院、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至本周二診斷為疑似鼠疫病例,當日確診為鼠疫病例。

自治區疾控中心鼠疫預防控制科科長張濤表示,鼠疫由鼠疫耶爾森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原發於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野生囓齒類動物之間,黃鼠、沙鼠、旱獺及其體表寄生蚤等是鼠疫的主要傳染源。

初步判斷,前述患者是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感染。鼠疫潛伏期一般為1至6天,個別病例可達8至9天,感染後臨床主要分為腺鼠疫、肺鼠疫及敗血型鼠疫等類型,其中腺鼠疫最為常見。除了高熱及明顯的全身中毒症狀外,患者局部淋巴結會腫大。一旦耽擱治療,極易繼發敗血症鼠疫。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已啟動四級應急響應,相關地區和單位已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全面啟動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對涉疫區域和人員採取嚴格的分類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