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發6千字長文:避免經濟運行大起大落,堅持開放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4日在人民日報發表6,000字題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的長文指出,經濟運行會有週期波動,但要避免大起大落。

劉鶴文中指出二十大報告提到「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他強調兩者有機結合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中求進同時也要堅持高水準對外開放。

劉鶴指,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就是要把兩者統一到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上來。在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中,釋放兩者有機結合新的巨大潛力。

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形成兩者有機結合新的戰略方向,推動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消費和投資、內需和外需、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良性互動和高水平動態平衡。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VCG)

劉鶴指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應對外部衝擊、穩定經濟運行的有效途徑。他指出,「穩」是主基調、是基本盤,要穩住宏觀經濟大局,穩住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穩住能源等初級產品供給,為積極進取奠定基礎,為應對複雜局面和各種挑戰增強底氣。

文章指出,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和持續增長,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基礎性作用。劉鶴指出,穩中求進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劉鶴同時強調,要堅持高水準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係。他指出,要與外部世界良性互動。繼續擴大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吸引全球資金、技術、人才等優質要素和產品,打破外部對中國的圍堵打壓。

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甚大,中國堅持「動態清零」防疫政策。(新華社)

文中也稱,面對某些國家脫鉤斷鏈企圖,要在關係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特別是要補齊基礎軟體、核心硬體、基礎原材料等突出短板,提升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替代接續能力,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文中指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治本之策。劉鶴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三期疊加」的複雜局面,前期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不可避免產生產能過剩、債務累積、成本上升等問題,人口、勞動力、技術、全要素生產率等影響長期發展的供給側要素發生深刻變化,經濟運行主要矛盾從總需求不足轉變為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矛盾的主要方面轉到供給側。

2015年,黨中央提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通過大力推動「破、立、降」,使供需結構失衡得到矯正,通貨緊縮趨向得到遏制。

他指出,「供給側改革」不僅提振中國經濟增長,也促進全球經濟復甦。2018年,黨中央進一步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要求更多採取改革辦法,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著力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推動金融和實體經濟、房地產和實體經濟等深層次關係調整最佳化。通過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發展新動能加快成長,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

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39.2萬億元,而貴州以超過15%的增速,連續6年搶佔中國第一的位置。(新華社)

劉鶴也強調,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是重要的國際公共產品,願與各國一道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

同時,著力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要加強宏觀調控特別是需求側管理,抓住主要風險點加大流動性注入和預期管理,處理好防範系統性風險和道德風險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