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85周年今舉行國家公祭 官媒:事實不會因巧舌抵賴消失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今日(13日)是南京大屠殺85周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官媒《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日本必須明白,只有切實正視和深刻反省侵略歷史,同軍國主義徹底劃清界限,才能真正取信於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才能切實以負責任的態度面向未來。

升國旗和降半旗儀式於早上8時舉行,紀念館廣場中央巨大黑色「災難牆」上,映襯著「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白字。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南京並開始實施長達40多天的大屠殺,中國官方和學界認為遇難人數達30萬。2014年,中國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而今日正是第9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據南京市政府此前通告,在國家公祭日,防空警報會於10時01分至10時02分響徹南京,屆時默哀一分鐘。期間,南京主城區範圍內道路上(不含高速公路、繞城公路、高架、隧道)行駛的機動車(正執行緊急任務的特種車輛除外)應停駛鳴笛致哀,火車、船舶鳴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公共場所的人員(正從事特種生產作業的人員除外)就地默哀,致哀1分鐘後恢復正常。

另據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消息,為保障國家公祭儀式活動順利進行,會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周邊及相關道路採取臨時交通管控措施。當日,17處南京大屠殺叢葬地、12個社區和6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同步舉行相關悼念活動。

《人民日報》文章提到,「昭昭前事,惕惕後人」,南京大屠殺早已成為國家記憶、民族記憶、世界記憶。見證人羅伯特·威爾遜醫生之女瑪喬麗·威爾遜·加雷特呼籲向年輕一代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當年留守南京鼓樓醫院的外科醫生理查德·布萊迪的曾孫女梅根·布萊迪創作歌曲《感同身受》,希望以此昭示生命的頑強和勝利來之不易。同時,包括侵華日軍《陣中日誌》、「榮第1644部隊」照片等在內的共計453件(套)重要文物史料入藏紀念館,成為揭露日本侵略者當年暴行的最新鐵證;在太平洋的彼岸,一位美國友人將一本記錄二戰期間日軍侵華罪行的相冊無償捐贈給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今天,雖然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已僅剩54位,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永遠不會被忘記」。

延伸閱讀:內含逾30張南京大屠殺彩色照 美國當舖老闆將二戰相簿捐贈中國(點撃放大閱覽)

延伸閱讀:南京大屠殺再添453件史料 「慰安婦」制度、細菌戰罪證曝光(點撃放大閱覽)

文章續批評日本右翼政客在歷史問題上始終固守錯誤認知,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刻意淡化甚至妄圖否認南京大屠殺罪行,否認強徵慰安婦,並公然質疑《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東京審判等,行徑嚴重傷害亞洲受害國人民的尊嚴和感情,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果實的公然挑戰。近年來,日本政治右傾化及軍事安全領域挑釁、蠢動、冒進傾向明顯抬頭,讓日本國內和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們愈發警惕。日本防衛預算已經連續10年增長,日方還動輒渲染地區緊張局勢以謀求自身軍力突破,這一危險動向讓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對日本能否保持「專守防衛」產生強烈質疑。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文章進一步指,兩國老一輩領導人在半世紀前以卓越的戰略眼光和政治膽識,作出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政治決斷,揭開了兩國關係的嶄新篇章。雙方先後達成四個政治文件和一系列重要共識,各領域交流合作成果豐碩,給兩國人民帶來重要福祉,也促進了地區和平、發展、繁榮。中日雙方應該以誠相待、以信相交,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原則,總結汲取歷史經驗,客觀理性看待彼此發展,將「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體現到政策中去。對於歷史問題、台灣問題等涉及中日關係根本的重大原則問題,不能有絲毫含糊,更不容動搖倒退。

最後,文章稱,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當和平的鐘聲再次在南京上空迴響,銘記歷史、捍衛和平的信念也會一遍遍在人們心中傳遞。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這是歷史所啟示的偉大真理。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國始終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不斷為各國人民永享和平與安寧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