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類乙管」後會出現新冠病毒變異和新一輪感染嗎? 吳尊友解答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內地今日(8日)起將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內地民眾普遍關注疫情發展走向的相關問題,譬如病毒是否會產生新的變種、病毒變異是否會引發新一輪感染、中國如何監測統計疫情數字等。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接受《央視新聞》獨家專訪,解答多個公眾關心的問題。

關於病毒是否會產生新的變種,吳尊友認為,優化防控策略後,本土傳播的疫情病例數在有一定的水平和規模的情況下,確實存在新的變異毒株的可能性。他強調,「現階段,我們每天都在進行新的毒株的樣本收集和測序,並監測它的變化。從目前的結果來看,現在國內發現的所有毒株,都是已經在國際共享平台上分享的毒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國內新出現的變異毒株。

關於病毒變異是否會引發新一輪感染,吳尊友表示,「我們對國際社會各個國家流行的新毒株的情況進行了解追蹤,同時也對國內發生的疫情進行了毒株變異的監測,特別是從境外回國人員當中也檢測到這些毒株。會不會造成新一輪的疫情,取決於變異的毒株和國內剛剛流行的這些毒株之間,在結構上有多大的相似性,或者說它的變異差異有多大。從目前來看,因為它的變異也是Omicron亞型裏面的分支的變異,馬上造成新一輪傳播的這種風險的話,應該說不會太大。

關於中國如何監測統計疫情數字,吳尊友提到,在武漢疫情控制以後,到優化防控方案期間,是嚴格管控時期。每一宗疫情的源頭、造成感染的毒株,幾乎每一個感染者都能夠被診斷管理,採取的是計數統計。現階段,疫情監測方案調整後,採取的是多種渠道的監測,包括住院病例的報告監測、核酸抗原檢測的數字統計、重點機構像養老福利機構監測、學校學生呼吸道症狀監測等。

吳尊友同時提到,中國一共設立了500多個流感哨點監測。他強調,「我們採用了多種統計方法綜合運用,也能夠相對準確評估疫情的發生發展趨勢,能夠對於疫情的發病,流行的強度,流行的趨勢,流行的時間做出研判,對防控效果作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