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超九成「第三方測評」存在問題 專家籲應設置准入門檻

撰文:范玉瑩
出版:更新:

《澎湃新聞》報道,近年來,自媒體平台出現大量「第三方測評」短影片,測評標準、質量參差不齊,時而出現「以商養測」、「以測養商」等現象。
3月21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發布《「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超九成「第三方測評」存在問題,缺乏測評標準、誇大宣傳、虛假測評、測評產品與實物不符等現象層出不窮。
對此,有專家指出,應明確規定從事「第三方測評」的准入條件,同時強化對測評人員的審核,推進實名制認證,商品信息認證,使測評者和商品信息有源可溯。

「第三方測評」通常指,未取得中國國家檢驗檢測資質認定及CNAS(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的組織或者個人,宣稱通過自身測評或引用對比專業檢測結果、分析調研數據、表達主觀使用感受等方式對商品的質量、功能、等方面進行橫縱比較,並將結果主要通過自媒體以圖文、影片等形式發布推廣,為消費者提供參考的行為。

中消協《報告》顯示,93.1%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以商養測類的模式,難保公正性。37.2%的消費者反映通過觀看「第三方測評」所購買的商品出現過質量問題,35.7%存在涉嫌虛假測評類問題。

中消協同時對抖音、小紅書、快手等12個互聯網平台共計350家「第三方測評」帳號進行了體驗式調查。結果顯示,整個「第三方測評」市場處於發展前期階段,准入門檻低,市場參與主體呈現零散特徵,具備法人背景的帳號僅佔比23.4%。

(圖 / 澎湃新聞)

中消協有關負責人指出,當前,市場上「第三方測評」的方法標準五花八門,測評質量參差不齊,少數「第三方測評」無法幫助消費者做出正確判斷,還影響正常的市場秩序。中消協同時建議,平台方需進行帳號身份認證,強化問題帳號審核,加強測評帳號建立作品審核、信用投訴、宣傳帶貨管理等多重監管機制,建立「健康帳號管理體系」,為測評帳號管理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管理指標,切實保障消費者不被誤導。

北京市中聞律師所律師李斌表示李斌認為,針對「第三方測評」存在的問題,應明確規定從事「第三方測評」的准入條件,設置基本准入門檻並製定合理的申請審批機制,針對從事商業行為的測評帳號進行統一備案管理,推進實名制認證,商品信息認證,使測評者和商品信息有源可溯,監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建立消費投訴的「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