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港澳藝術論壇開幕:中華文藝話語體系須建立在民族自信之上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第十四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20日於香港開幕,香港文聯矢言將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中國文聯則以「中華文明的五個特殊性」,強調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來自台灣的代表則稱,兩岸文藝交流不受政治影響,兩岸在文化上早已統一。

由中國文聯、香港文聯共同舉辦的「第十四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9月20日於香港開幕,會議圍繞藝術教育與中華民族精神之培養,強調「固本鑄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價值的傳播。大會安排香港特別行政區文旅局長楊潤雄、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周由強、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香港益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中國文聯港澳台辦副主任李琦等人於開幕式發表致詞。同時,論壇也邀集來自兩岸四地共17位文藝創作者於大會發言並分享不同主題。

馬逢國致詞表示,香港文聯將為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做出應有貢獻,致力促進香港文化與藝術的培養與發展。李琦則以不久前召開的文化傳承座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闡釋「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為引,強調以此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並以「一歲一年輪,一歲一風景」自詡,期許全面促進「中華精神之培養」的藝術教育,繼續夯實兩岸溝通平台,促進海峽兩岸文藝家的交流與合作。

中國文聯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李琦出席今屆論壇。(陳鄭為攝)

在大會發言環節,中央戲劇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郝戎表示,進入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有必要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維度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高度,去思考中華文化思想話語體系的重塑問題。郝戎援引習近平講話,指出中華民族有深厚文化傳統、有自己的思想哲學體系,這是中國的獨特優勢,在此優秀傳統基礎上,構建新時代文藝話語體系有其必要性,理當保持定力、「為我所用」,中華文學藝術可以有自己的話語方式與體系,與其他文明體系共存共榮。

郝戎強調,在世界格局大分化、秩序大改組的同時,也是強化文化多元性的機會,如此才能助力世界穩定。郝戎自言過去走了「彎路」,受到科學主義與全面西化影響,如今應該重拾並重視中國自己的民族主體性,「沒有民族自信是沒有未來的」,期許中國文藝現代的話語體系可以堅持定力、保持自信,結合現實性、前瞻性、民族性與國際性,講好中國故事,如此才得以獲得新的生命力。

台灣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龍會後接受《香港01》記者訪問時則回憶起參與歷屆論壇歷程。王吉龍回憶2007年參與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期間,倡議應舉辦結合兩岸四地常態性的文藝交流活動,深獲中國文聯支持,並於次年連續舉辦迄今,舉辦地點跨足內地多個城市,以及香港、澳門與台北,且論壇主題由過往的單一藝文項目逐漸擴大,到今屆藝術教育為主題,交流成果豐碩。談及論壇涵蓋的海峽兩岸面向,王吉龍坦言,自民進黨政府上台後,相關交流不敢說沒有政治因素影響,但諸如樂曲、戲劇、書法,乃至屈原、王維等文人詩作,「有哪一點不源自於中華文化?兩岸在文化上早就已經統一」。

台灣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龍連續14屆參與「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認為兩岸在文化上早已統一,非政治影響所能及。(陳鄭為攝)

王吉龍認為,台灣內部政治環境,目前因政治意識形態引導,強調區域性的文化,但這不夠成對文藝人士的影響,因為文藝創作者依舊保有自己的文化主體性,這部份是政治「去中國化」無法改變的。

中國文聯港澳台辦公室主任王佳接受《香港01》訪問時也提及,近年雖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了交流的頻率,但中國文聯依舊推動了相當多跨足海峽兩岸的文藝活動,吸引相當多台灣大學青年參與,其中也不乏有優秀的台灣學子因此獲得在內地電視台的工作機會,這些互動都是兩岸在文藝交流領域正面發展的正面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