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夾縫空間縮窄 星洲「小國大外交」還有歌仔唱?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0月22日至26日訪問美國,在與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出席記者會時,李多次施展平衡外交,呼籲中美發展雙邊關係,又避免附和特朗普有關南海航行自由的言論,以免得罪中國。然而,華府高層近期高談圍堵中國,印太戰略意味濃烈,明年出任東盟輪任主席國、夾在中美兩強之間的新加坡難免受壓,到底她一直奉行的「小國大外交」還有多大發揮空間?

李顯龍今次行程可謂別具意義。50年前,他的生父、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便是在10月首度訪美。美國當時身陷越戰,李光耀呼籲美方堅定對抗共產主義,同意美國軍艦使用新加坡港口的維修設施,協助對方在東南亞建立軍事勢力。兩國迄今仍然保持緊密的安全合作,例如美軍去年在新加坡部署新型「瀕海戰鬥艦」,新加坡每年則有逾1,000名軍事人員赴美受訓。

李光耀(左)在50年前首度訪美,呼籲美國堅定對抗共產主義。右為時任美國總統詹森。(Getty Images)

特朗普和李顯龍10月23日會晤後,高度評價新加坡在經濟等領域取得的成就,形容兩國的共同價值觀與利益促成雙方極其重要的安全關係,「在東南亞,美新兩國正在提升執法能力、反恐、強化網絡防衛。兩國同時在反制朝鮮威脅,以及促進南海航行自由方面,有堅定的共同承諾。」特朗普雖然沒有提及中國,但劍指何方其實相當明顯。

李顯龍避談南海爭議

李顯龍緊接發言時頗有技巧,他重申支持美軍在亞太區的存在,但只提及朝鮮威脅,避談南海問題。他同時呼籲特朗普維持有建設性的對華關係,在最高層面進行接觸,「特朗普總統將會訪華,新加坡像其他國家一樣,密切注視你和中國的關係,那是世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李顯龍認為,只要兩大強國建立穩定關係,「亞太區國家,包括中美兩國,便可享受區域穩定、和平及繁榮。」

李顯龍避談南海問題,以免得罪中國。(Getty Images)

一國領袖在雙邊場合呼籲另一國領袖與第三國改善關係,這個情況相當罕見。李顯龍此舉側面印證中美關係對新加坡國運的極端重要性。事實上,從李顯龍過去一段時間的舉動可見,他小心翼翼地處理對中國和美國的關係。例如,新加坡政府8月公布李顯龍將在10月訪美後,竭力爭取他在9月率先訪華。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莊嘉穎早前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李先到訪中國,旨在向北京傳達新加坡沒有「親美反華」的意思。

新加坡拒絕選邊站隊,拒絕在中美之間作出抉擇,本為小國的生存之道。問題是,隨着特朗普政府的亞太政策愈來愈進取,作為盟友的新加坡可以怎樣招架?研究亞太區海軍事務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者高瑞連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美國和新加坡一直互有所求──新加坡獨立以來,美國看中她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以及位處全球其中一個最繁忙航道的戰略價值,投射自身的全球外交、經濟及軍事影響力。

與此同時,美國亦視新加坡為情報分析窗口,制訂政策時亦會參考對方領導層的意見。新加坡則視美國為穩定亞太區的力量,竭力爭取美國維持在區內的安全承諾。美國和新加坡互取所需,在過去數十年一直相安無事,但美國的亞太政策愈來愈清晰,李顯龍繼續遊走中美之間的盤算可能只是一廂情願。

馬蒂斯和蒂勒森近日分別發表對華不友善言論,美國圍堵中國味濃。(Getty Images)

華崛起改國際政治格局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10月中數度發表針對中國的言論,先是強調「聯印(度)抗華」,繼而直指中國是美國最大戰略威脅,揚言美國會把對華戰略擺在外交優先層級的首位。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10月23日在菲律賓會見東盟國家防長時,甚至不點名批評中國,呼籲東盟團結對抗這個國力日益強大的新興國家,「(東盟)應向那些希望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建基於互相尊重的國家表達意見,而非那些以經濟侵略或軍事恫嚇的國家……美國將會明確堅定地支持東盟。」

另一邊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表明,「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和「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等,大有針對美國,着手參與國際秩序設定,並且堅定確立中國「積極有為」的外交方針之含義,語氣措辭也突顯其自信。

廖振揚認為,東盟必須警惕外部國家分裂這個組織。(網上圖片)

東盟近年淪為中美角力磨心,成員國為免得罪任何一方,往往難以就南海主權等爭議性問題達共識。新加坡明年將任東盟輪任主席國,美國「鷹派」或許要求她執行某種任務,令她承受壓力。李顯龍將如何利用東盟平台與中美周旋,考驗他駕馭大局的能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院長廖振揚接受《香港01》訪問時認為,作為區域組織的東盟一直重視自主,將會繼續與域外大國互動,促成區域和平,「不論中國或美國,遵照域外國家的指示行事對(東南亞)地區沒有好處。」

不過廖振揚承認,出任東盟主席國從來不是易事,而東盟成員國能否保持團結素來也是一大挑戰,「東盟各國存在差異,這並不奇怪,儘管如此,東盟必須警惕不團結帶來的風險,避免外部國家分化這個組織」。山東政法學院新加坡問題學者范磊則認為,新加坡除了將在明年接手東盟輪任主席國外,目前還是中國與東盟關係的協調國,特朗普政府或會利用這一身份大做文章。

自李光耀以來,新加坡一直以微不足道的體量周旋於大國之間,這種「小國大外交」長期為人稱羨,但在李光耀逝世後卻面臨挑戰和困難。李顯龍去年處理南海問題的手法觸發中國不滿,兩國關係跌至冰點,直至最近才回暖。特朗普政府此時向新加坡「指派」新任務,這個小國應如何自處?

今年7月初,前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在《海峽時報》撰文,他以中東小國卡塔爾早前突然「雪崩式」失去大批邦交國為例,指出地緣政治的規則是「小國必須像小國般行事」,評論大國之間的事務必須保持克制。馬凱碩又認為新加坡可能不會再出現有如李光耀那樣的人物,似是批評現任政府不自量力。

馬凱碩言論一出,隨即受到星洲部分高級外交官反駁,前外長尚穆根(K Shanmugam)強調新加坡不應向大國「卑躬屈膝」,從而實現國家核心利益。對於這場罕見的「外交論戰」,李顯龍圓滑地表示,新加坡需要接受作為小國的現實,同時還是能在世界上有所作為,捍衛自身利益。

馬凱碩早前強調「小國必須像小國般行事」,招致星洲內部不少批評。(Getty Images)

安撫中國再訪美顯手腕

李顯龍的回應頗有智慧,而他在短短一個月先後訪問中美兩個大國,某程度上證明他擁有在大國之間遊走的能力。不過,隨着中美競爭加劇,「小國大外交」的空間難免被壓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者高瑞連指出,美國竭力維護地區秩序,但在國際舞台愈來愈自信的中國則顯露出有意調整這個秩序的雄心,「新加坡將看到她在兩個大國之間遊走的空間受到限制」。不過,高瑞連同時指出,在可見將來,新加坡整體外交方針不會改變,依然着重強調多元主義,以及在不同大國之間作出平衡,「緩減這些挑戰的平台是東盟」。

對於目前仍然未解決的南海爭議,高瑞連認為這只不過是中美競爭的表徵。從更廣闊層面而言,美國和新加坡長期以來在防務及安全領域緊密合作,中國擔心這是圍堵自己的策略,才是無法放心的真正原因。「如果這個基本障礙不移除,南海爭議是否解決,其實對中新和美新關係沒有什麼影響。」高瑞連又認為,中美對「基於規則的秩序」的了解存在差異,例如中國未必接受美軍戰艦在自己的經濟專屬區活動,對新加坡促使美軍在區內活動也可能感到不滿。

「對小國而言,與大國為鄰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我們希望不用選邊站隊,因為我們和(中美)兩國都有深厚的關係。」李顯龍訪美前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表達他對處理中美關係的基本立場。他一個月內先後訪問中國和美國,的確示範了平衡外交的藝術,問題是這個蕞爾小國始終無法脫離中美的陰影,難以消除中國對美新軍事合作的猜疑;加上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招致美國鷹派敵視、甚至意圖壓制的情況下,如果說新加坡的「小國大外交」還有很大發揮空間,似乎只是一廂情願。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