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搞太空站私有化或得不償失 美天空科技龍頭地位勢拱手讓人

撰文:張紹韜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揚言希望太空人重返月球,去年12月簽下「頭號太空政策指令」,以實現計劃。
但有傳媒報道,華府正研究停止向國際太空站(ISS)撥款,並將其私有化,冀用最少開支為特朗普「圓夢」。惟決定可能為華府付上更大代價。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2017年12月11日簽署「頭號太空政策指令」後,取出太空人的玩具模型。(路透社)

《華盛頓郵報》周日(11日)報道指,白宮在2024年後不再向美國太空總署(NASA)提供營運國際太空站的資金,但強調這並不代表太空站就此荒廢,而是考慮將其營運權轉予一家私人公司繼續經營。但是次決定引來外界不滿,更有不少認為將為美國太空科技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兩名工程人員在太空行走,為國際太空站修理機械臂。(VCG)

歷屆政府前功盡廢

前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1984年宣布建造國際太空站,1998年正式在軌道上運行。為了維持運作,美國太空總署(NASA)每年花費30億至40億美元(約234億至312億港元)。截至現今,華府已斥資約1,000億美元(約7,800億港元)支持太空站正常運行。

已公開批評過私有化計劃「愚蠢」的共和黨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說道:「作為一個財政上的保守派,你知道其中一件最愚蠢的事,就是在投資千億美元後,便叫停仍可繼續運作的項目。」在未完成重大科學研究之前,便把其拱手相讓予私人機構,前數屆政府的心血可謂付諸東流。

共和黨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批評私有化計劃為「愚蠢」 。(VCG)

太空旅遊也不能「回本」​

除了上述每年數十億美元的營運費,每次發射火箭上天空亦需要大筆開支。

目前美國需利用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Soyuz spacecraft)作來往國際太空站的載人工具,每位太空人的「交通費」為8,100萬美元(約6.3億港元)。以擁有太空技術的公司作參考,SpaceX火箭「獵鷹9號」(Falcon 9)所需的發射成本亦高達6,200萬美元(約4.8億港元)。

有人曾提議以太空旅遊作為賣點,讓遊客付費以減輕成本。然而,太空站只能容納9人,飛船機師、工程師最少佔兩到三個席位,即使再安排幾個人上去,亦難以取得收支平衡。

對於私人企業來說,這些成本會公司帶來虧損,相信沒有一家公司願做「善堂」,肯接手營運太空站的工作。

SpaceX獵鷹重型運載火箭於2018年2月成功發射,進一步為太空私人市場發展打下強心針。(視覺中國)

失去「龍頭」地位

就算有企業願意接手,但國際太空站存在的意義在於探索科學,並不是營利。

航天公司波音(Boeing)太空站計劃主管穆奎因(Mark Mulqueen)不信私人企業能維持目前營運狀況,這決定如同把「國家稀有資產」送走,動搖國家在太空科技領先的地位。

美國太空人凱利(Scott Kelly)及俄羅斯航天員科爾尼延科(Misha Kornienko)正研究人類長時間身處太空時所產生的身體變化,需花上一定時間才能取得成果。或許對於以利潤為主的私人公司來說,此等計劃並沒有價值,甚至低回報效率,因此可能令科研計劃受限,最終影響太空技術發展。

政治上再輸一仗

太空發展一直是美國國民十分關心的議題。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曾一度打算擱置「戰神五號」(Ares V)運載火箭及「獵戶座太空船」(Orion spacecraft)建造計劃,及後惹起國會及工業公司大力反對,最終被迫打消念頭。

事實上,不少生產及供應商與美國太空總署簽訂合約,當中更有不少國家參與國際太空站營運的合作。華府1998年與14個國家、包括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及部分歐盟成員國,簽署太空站國際協議(Space Station Intergovernmental Agreement)。倘若美國堅決把太空站私有化,將違反上述協議,引起一系列的國際關係問題甚至國內選民不滿,不利共和黨未來選情。

「獵戶座太空船」(Orion spacecraft)於2014年12月5日在美國佛州的發射場成功升空。(VCG)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