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黑人女市議員被殺民眾不再麻木 或可譜寫馬丁路德金式傳奇

撰文:吳慕兒
出版:更新:

在生的時候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已是著名的黑人民權領袖,可是要到他死後美國以至全球各地有色人種民權運動才得到長足進展。他被殺後數天國會通過影響深遠的1968年民權法案,半世紀後回看,他的死亡反成民權運動進程的分水嶺。
今年3月14日,巴西一名里約熱內盧市議員被殺。活在1.8萬公里以外的我們絕大多數也未聽過她的名字。她出事後當地民權運動巨輪忽然活躍起來,甚至可能產生馬丁路德金一樣的效果。她是馬里耶利佛朗哥(Marielle Franco)。

巴西里約熱內盧2016年奧運會成功舉行,令國際社會眼前一亮。(VCG)

接連成功順利舉辦2014年世界盃和2016年夏季奧運會兩大國際體育盛事,多少讓人忘卻里約熱內盧仍是暴力罪行溫床。即使沒有遺忘,也冷漠地帶種事不關己的態度,相隔那麼遠,短期內應該不會去當地旅遊,又有誰會去關心?

與毒販、罪犯和軍警打交道,是巴西各地貧民窟市民日常。(VCG)

為何貧民窟永不消失?

說起黑奴或畜奴惡習,不期然先會想到美國。催化社區(Catalytic Communities)行政總裁威廉臣(Theresa Williamson)悼念馬里耶利佛朗哥的文章,正好提醒巴西才是美洲地區最後一個廢除奴隸制度的國家,歷史遺留下來的嚴重貧富懸殊,黑人和低下階層備受壓迫和世代貧窮問題,延至今時今日依然存在。

巴西國會八成議員均為50歲以上坐擁大筆資產的白人男性,一套精英管治制度從未變改的一大後果,是罪案叢生的貧民窟處處,從未消失或減少。在管治階層眼中,改善這群人生活並不重要,放任他們在貧民窟自生自滅好了。貧民窟不少源自昔日奴隸聚居處衍生而來,目前巴西尚有近四分一人口住在貧民窟。

馬里耶利佛朗哥為社會邊緣一族發聲,因而得罪當地不少有勢力人士。(馬里耶利佛朗哥Facebook)

馬里耶利佛朗哥生命印記

+11

耀眼政治新星

在這個少數族裔、低下階層和性小眾等社會邊緣一族利益備受忽視前設下,馬里耶利佛朗哥有如平地一聲雷般躍起。她一人身上,集齊所有被世俗歧視的不利條件:生為黑人、來自貧民區、女性、單親母親、同性戀者。

她所居住的Complexo da Mare是里約熱內盧內最惡名昭著的貧民區之一,11歲開始打工賺學費,19歲時當上未婚媽媽,她並未向殘酷現實低頭,到大學修讀社會學,繼而再取得公共行政碩士學位,之後加入州政府人權部門工作。即使集合種種不利條件,去年市議會選舉中以4.6萬票當選,在1500多名候選人中得票第五高。

她成為市議會51名議員內唯一黑人女性,年輕敢言的馬里耶利在議事廳內外表現活躍,極力為備受壓迫群體發聲,在支持者眼中閃閃發亮。可是她愈受歡迎,看在一些人眼裏便愈不順眼,欲除之而後快。

刺殺馬里耶利佛朗哥的手法專業,外界形容是「政治處決」。圖為她出殯時情況。(VCG)

政治處決

到底是誰殺死她?10天過後巴西當局並未提供任關鍵何消息。

當日她在一場會議後乘車離開,不久兩輛私家車逼近,向她的座駕發射13顆子彈,幾乎全數射向她身處的後座,結果她和司機高美斯(Anderson Gomes)當場死亡,只有同行新聞秘書僥倖生還。槍手選擇的行兇地點,正好是街上閉路電視壞掉的盲點,行兇手法專業得可疑。兇徒沒有拿走車內任何物品,排除劫殺的可能,外界直指事件為「政治處決」。

正因馬里耶利為不同族群發聲得罪人多,要抽出殺死她的主謀並非易事,分析認為當中以軍隊和警方嫌疑最大。多年來她一直對軍警權力過大不滿,她的碩士畢業論文正是以分析里約熱內盧公共保安政策為題,批評「警察國家的目標只有壓逼和操控貧苦大眾」。她曾批評總統特梅爾在當地貧民區派駐軍隊的做法,數星期前才當選市議會內一個監察軍方特別委員會的主席。

▼馬里耶利佛朗哥的敢言,從她死前三天開名指摘當地警方第41營牽涉及多宗殺人事件可見一斑。

她被殺前兩天,才為一名年輕黑人青年被殺批評警方在事件中擔當的角色;早前亦因3月5日兩名男子被殺,指摘當地警方第41營牽涉及多宗殺人或威嚇貧民區居民事件。

馬里耶利佛朗哥死後,群眾發起多次萬人空巷的示威活動,包括這次包圍里約熱內盧市政廳的抗議行動。(VCG)

改變

也許兇徒以為,巴西本土以至國際社會早對當地謀殺案件麻木,多一宗也算不上什麼,甚至趁這位政治明日之星羽翼未豐之時,及早「解決」她,反正隔一段時間丟淡下來,便可不了了之。

想不到她死後民眾發起一波又一波示威,要求當局徹查。繼聯合國促請巴西政府作出「徹底、透明、獨立」調查後,包括斯諾登、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和娜奧美金寶(Naomi Campbell)在內的多位國際民權份子、演員、導演、作家、記者和政客發表一封聯署公開信,敦促成立一個具國際公信力的獨立調查委員會查明真相。

馬里耶利佛朗哥的故事流傳各地,令她成為爭取民權的最新標誌人物。(馬里耶利佛朗哥Facebook)

巴西版馬丁路德金

馬里耶利之死,令她由里約熱內盧以外無人認識的人物,在社交媒體推波助瀾下一下子躍升為國際民權界最新一位傳奇人物。也許最終一切還是會歸於平淡,但今次也可以是被認為「無得救」的巴西一次改變命運的契機。正如各處悼念活動上一句常見諺語:「他們企圖把我們埋葬,卻懵然不知我們其實是種子」。

馬里耶利38年的短暫生命,以勇敢、無畏和不怕死的精神,喚醒不少被壓抑的一群。當爭取民權活動遍地開花,創造不可能並非完全沒有可能,到那個時候,她便是馬丁路德金一樣的傳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