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15年】協作文化催生畢業神器 降知識門檻全球受惠

撰文:李藹明
出版:更新:

維基百科自2001年成立,今日是其15歲生日。面世多年,其內容逐漸增長,現已涵蓋各個範疇,包括人文歷史、科學、政治時事、潮流娛樂等,通通「一網打盡」,除了成為一眾學生的「畢業神器」,更是汲取新知識的渠道。維基百科出現之前,誰能想像你我都能編撰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誕生15周年,內容多年以來不斷增長,現已累積3千5百萬項條目。(Getty Images)

3000萬項條目 全靠網民義務編寫

據亞馬遜旗下網路統計網站Alexa數據,維基百科的瀏覽量現時排名第七。據維基百科資料,網站每月有3億7000萬人次使用,頁面瀏覽以10億計。維基百科現時有3500萬項條目,共有逾290種語言,除了各地語言外,連粵語、文言、吳語及客家話等都包含其中,其總字數等同網上版大英百科全書的418倍。瀏覽量及數據量如此巨大,但原來網站只有300名僱員,編輯條目的工作主要依靠全球各地7萬名活躍網民義務合作編寫。

科技冷知識:Wiki不等同維基百科

現在我們說「Wiki」會直接當成維基百科,但其實「Wiki」是一種網上共同協作技術,讓整個群組可編輯內容,維基百科正是使用了Wiki技術,因而把「Wiki」與「encyclopedia(百科)」合併成現在的名字。但由於維基百科十分知名,因而漸漸「逆權侵佔」了這詞語。

維基百科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本於2000年開設一個專家主導的專業百科網站Nupedia,卻因條目不足難以擴展,被維基百科於翌年取代。(Getty Images)

專家百科為前身 篇數不足被取代

維基百科雖然方便,但其準確度經常為人垢病,不少資料亦欠缺來源及參考資料。原來維基百科誕生之前,其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本希望開設一個專家主導的專業百科網站Nupedia,讓網民可方便地查到可靠及可引用的資料。然而這計劃於首年只能發佈25篇條目,於是翌年維基百科成立,原來為Nupedia供給基本內容再由專家編審,但網站首年即生產了2萬5千篇條目,隨即取代了Nupedia。於是一個互動、自由、權力分散的百科平台就此成形。

自由編輯 提倡協作精神

維基百科一點一點改變了世界,它讓資源開放及自由,且以多種語言及不同用家編輯,使資訊變得「平易近人」,降低知識門檻。維基的自由不只在於使用,更在於編輯及參與。維基百科如自由軟體一樣採用「反著作權(Copyleft)」條款,讓條目作者以外的所有人均有權自由使用、散佈、改作內容。這種協作特色亦正是網路2.0的精神。

網路2.0先鋒 帶領時代步伐

網路2.0年代是一個強調互動及共享的時代,使科技與社群密不可分。我們熟悉的社交網站、Wiki網站、博客等就是此時代的重要骨幹。正如萬維網(World Wide Web, WWW)的發明者柏納-李(Tim Berners-Lee)於1999年接受訪問時所言:「我希望網路會是一個互動空間,可供所有人編輯。」這些網站及應用程式容許所有人新增及分享網上資源,而且不需掌握網頁設計技巧 。

我希望網路會是一個互動空間,可供所有人編輯。
萬維網發明者柏納-李

維基百科誕生後數年之內,facebook(2004年)及twitter(2006年)亦相繼誕生,網路2.0的概念亦逐漸為人重視。作為先鋒之一,維基百科可說帶領了這時代的發展,催生了資源共享及共同編輯的網路文化。

萬維網發明者柏納-李認為,網路的原理就促進互動分享,讓所有人可以編輯,匯聚知識。(Getty Images)

公開討論 讓知識愈辯愈明

萬維網發明者柏納-李在他的個人網站上說:「網路社群的權力應是分散的,沒有中央權力可決定誰才是新群組。」而維基百科正正呼應了互聯網這重要本質,沒中央機關可控制編輯程序,集體編撰、公開討論,「真理愈辯愈明」,也許就是最理想的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