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小國同歷金融危機 冰島浴火重生秘密何在

撰文:陳冠東 余偉邦
出版:更新:
冰島國家足球隊如該國經濟般,苦盡甘來。(Getty Images)

冰島和愛爾蘭在2008至2009年間相繼出現金融危機,國內銀行業爆煲,先後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救援,並雙雙答應財政緊縮的條件。危機過後,冰島能迅涅槃重生,經濟復蘇後的規模更較2008年危機爆發前擴大1%;相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愛爾蘭,經濟規模至今仍較危機前萎縮了2%。

冰島走出金融危機後拾回尊嚴 理性反建制殺出新血路

不同於愛爾蘭希臘的命運

事實上,愛爾蘭當時面對的危機只是「接近災難性」,但冰島當年的危機卻完全是場災難。當時冰島過度膨脹的銀行業在一周內崩潰,通脹率和利率均急升至18%。為何冰島能夠在數年之內浴火重生?一大原因是當年冰島任由銀行倒下、讓貨幣匯率暴瀉,以及實施了有效的資本管制,限制民眾從金融體系內抽走資金,這些措施一直實施至去年才解除。冰島通過大幅削減開支、增加收入來降低財赤。雖然冰島民眾在2010至2012的三年間,捱了極其嚴峻的日子,但最終總算守得雲開。

其實冰島爆煲前出現的泡沫是十分明顯的,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幾年,冰島已由一個擅長在北極圈內捕魚和冶煉鋁的小國,轉化為北極圈內的「金融玩家」。當年冰島國內3大銀行不斷向國外招生意,特別是來自荷蘭與英國的資金,令其規模擴充至等於國家經濟規模的10倍。外國資金喜歡到冰島存款,因為利息遠高於本國。

冰島銀行得到這些資金,就走出去四處尋找收購目標,它們買了外國企業,買了外國房地產,甚至連外國足球隊也收購了。這就成為釀成金融危機的關鍵,冰島銀行業除了用高價購入外國的問題資產外,還向海外存戶承諾支付高利息,成為了一個難以持續的營運模式。在雷曼倒閉後,全球短期借貸活動停頓,冰島銀行業亦連鎖性崩潰。

未用歐元 貨幣貶值拾競爭力

由於當時冰島銀行業的規模已遠遠大於全國經濟規模,政府注資救助是幾乎不可能的事。結果冰島政府就使出了與美國政府救市完全相反的一招:大得不能不倒(too big not to fail),讓它們全數倒閉。對當時冰島政府而言,這決定相對容易作出,因為銀行倒下雖然要賠錢給客戶,但由於多數存戶均來自海外(特別是英國和荷蘭),而存款保障法例只適用於本國人,海外存戶只能同聲一哭。當然,此舉後來引起了不少國際糾紛,而冰島人最終也選擇了向荷英兩國還錢,化解爭拗。為了籌集足夠金錢賠償給本地存戶,冰島最終仍須尋求IMF援助、接受緊縮條款,但比起愛爾蘭和希臘,冰島能夠這麼快重出生天,其實已相當幸運,當中的最大分別,很大程度上就是冰島有自己的貨幣,可以在危機爆發後透過貨幣大幅貶值,較快回復經濟競爭力,反觀愛爾蘭和希臘都使用歐元,就缺少了這個置諸死地而後生的板斧。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