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美媒:員工行為與公司利益之間 在港企業左右為難

撰文:凌俊賢
出版:更新:

香港由反《逃犯條例》修訂延伸出來的示威持續,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26日報道,示威浪潮導致在香港開展業務的企業,要在公司利益,以及部分僱員的自由與立場之間作取捨。
報道指出,會計界23日舉行示威活動前夕,四大會計師行之一羅兵咸永道(PwC)亞太及大中華區主席趙柏基(Raymund Chao)在備忘錄中指出,重要的是「不要讓個人行為,錯誤地代表公司立場或對公司造成損害」。
這句可圈可點的說話,正好反映部分在港企業的困局。

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至今未平,6月起觸發多場示威遊行,警民衝突日益嚴重,令香港前景添陰霾。(AFP)

僱員與利益之間 有商界拒與林鄭「同行」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8月9日邀請商界參與閉門會議,討論香港經濟問題。《華爾街日報》引述參與會議的知情人士透露,特區政府在會面尾聲,出人意料地要求與會者與林鄭同台參與記者會。惟大多數人對被迫公開支持政府感到不舒服,拒絕與林鄭「同行」。

最後,只有少數幾名與會者為林鄭站台。報道解釋,示威浪潮正把香港的「自由」與北京的「權威」對立,這些商界領袖不同的反應,正好反映企業感到左右為難:一方面要捍衛自身價值觀,支持僱員,並顧及廣大香港民眾情緒;另一方都面又要維護公司在中國業務的利益。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形容,「香港每家公司都處在一個微妙境地,他們必須決定當員工想請假參加抗議活動時該如何回應。當中央政府對企業的施壓,會在員工之間引發一系列漣漪效應,並在內部引發更大分歧。」

逃犯條例:林鄭月娥8月9日聯同陳茂波、邱騰華見記者,僅有部分商界人士為她站台。(資料圖片 / 盧翊銘攝)

員工行為 VS 公司利益

《華爾街日報》指出,企業擔心員工的行為可能給公司帶來負面影響。報道指出,6月9日反《逃犯條例》示威之初,許多公司都公開支持僱員表達訴求的權利,有公司更允許僱員休假。但隨着示威帶來的經濟衝擊愈加嚴峻,加上北京壓力等原因,公司被迫轉軚,國泰航空就是其中之一。

國泰航空此前允許員工參與遊行集會,不過在中國民航局表示會審核所有飛往內地和飛越內地領空的機組人員身份資訊後,公司一改口風及做法。國泰行政總裁何杲(Rupert Hogg),以及顧客及商務總裁盧家培8月16日辭任。公司及後又解僱機師及地勤人員,以及國泰港龍航空公司空勤人員協會主席施安娜。

逃犯條例:港龍航空公司空勤人員協會主席施安娜,8月21日疑因政治原因被解僱。(AFP)

企業劃清界線 「僱員行為不代表公司」

對於這些憂慮,有企業選擇與員工劃清界線。報道引述羅兵咸永道發言人表示,擔心未經授權的僱員個人聲明,可能會被錯誤地認為代表公司立場。另一間「Big Four」安永8月13日就在員工備忘錄中,譴責有員工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支持示威活動言論時,提及公司品牌。

《華爾街日報》擔心,在這種環境下,公司對員工的審查可能會擴展到個人訊息。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一名客戶服務中心投訴部前員工,在離職日發出一封內部道別電郵予同事,內容提及以捐款到支援反修例示威者的「612人道支援基金」取代派發散水餅,惟遭到公司在兩小時後撤回(recall)該電郵。

報道引述美國運通發言人解釋,公司政策規定,公司資產和系統使用僅供商業相關用途。

逃犯條例:《華爾街日報》指出,由於擔心公司利益受損,有企業選擇與員工劃清界線。(A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