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矽膠+金=科學怪魚 哈佛教授製造魔鬼魚助研人造器官

撰文:李藹明
出版:更新:

臉色慘綠、太陽穴嵌着兩顆大鏍絲——小說家筆下的科學怪人,展示了大眾對「人造生物」的想像。由《科學怪人》到《鋼之鍊金術師》,人造生物都是創作中的瘋狂想像,然而科學家近期已造出人造魚,會游動、趨光,並有活的心肌細胞。科幻小說的幻想,實現了嗎?

由科學家製造的「人造刺魟」,身體大部分為透明矽膠。(Karaghen Hudson and Michael Rosnach)

它不是真正的生物,它以金作骨骼、矽膠作身體;它也不是機器,它擁有老鼠的心肌細胞。哈佛大學教授帕克(Kevin Kit Parker)領導的團隊,造出了一條硬幣大小的人造刺魟(Stingray),即常稱的魔鬼魚,浸在充滿糖分的營養液中,「牠」會向着光源游動。

就像科學怪人,人造魚的身體部分亦來自不同材料:老鼠細胞、金、矽膠及感光海藻蛋白質,然後團隊就像鍊金術師,僅用上1星期,就造出了16毫米長的小魔鬼魚,是一般魟魚的十分之一大小。小魚最頂部有一層經基因改造的老鼠心肌細胞,令它會對光敏感;其下是一層聚二甲基矽氧烷,這種矽膠可用於隆胸及隱形眼鏡等,賦予魚身彈性;兩層矽膠中夾着金骨架。

人造刺魟的骨架以金製成。(Karaghen Hudson and Michael Rosnach)

如波浪搧動雙翼

魔鬼魚是身體扁平的軟骨動物,具有如翅膀形狀的胸鰭,游泳時會拍動胸鰭,有如搧動「雙翼」在水中優雅翺翔。研究團隊把小魚胸鰭上的心肌細胞排列成蛇形Z狀,當細胞被藍光脈衝刺激時,會依序向下收縮,令胸鰭呈波浪搧動,猶如真正的魔鬼魚。

與真正魔鬼魚的結構不同,人造魚並沒有另一層向上收縮的肌肉,因此不能大幅度搧動胸鰭。為補不足,它的金質骨骼具有彈性及韌力,可帶動胸鰭於收縮後重新向上,歸回原位。

肌肉感光收縮 向光源游動

科學家團隊採用光遺傳學(Optogenetics)技術,使人造魚對光敏感,從而控制它前進移動。團隊為老鼠的心肌細胞注入來自海藻的蛋白,令細胞感光。因此當以藍光照射時,則能夠刺激細胞收縮,人造魚更有趨光性,會向着光源游動。脈衝的頻率更可以調節,令人造魚可因應左右兩側不同波長,從而轉向。以此方法,團隊甚至可以控制人造魚越過障礙,速度為每秒1.5毫米。雖然比起真正的魚類來說不算快,但比其他生物混能機械則更高效率,無論速度、距離及持久力都更為優勝。

團隊早於4年前就已用類似技術造出人造水母,然而當時水母無法控制,因此團隊希望造出更敏捷的設計。科學家製造人造魚,並不是為了好玩。人造魚不能在實驗室以外活動,除了必須營養液外,由於老鼠心肌細胞沒有防疫系統,一出實驗室,將會遭到細菌及真菌的無情攻擊。但教授帕克表示他感興趣的是「其生理構造、製造這些線路,及設計信號通道」。如最終可成功掌握心肌細胞收縮,將有助未來研發人工器官。

現時人工器官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是以人類幹細胞培植。由於多功能幹細胞未成熟,科學家抽取後,可把它培育成身體任何部分。去年科學家就成功培植出可以跳動的心肌,有助研究藥物作用及心臟運作,然而距離可供移植的人工心臟,依然有漫漫長路。

人造魟魚(左)體積約硬幣大小,與小型鰩魚(右)比較起來小得多。(KaraghenHudson)

01百科
生物混能 綠色能源的希望?
生物混能(Biohybrid)技術糅合有機生物與無機機械,由於除了簡單糖水外,不需其他能源,加上任務完成後容易分解,因此獲科學界青睞。科學界常見還會研究為機械加入植物的光合系統,吸收光線作太陽能發電之用,其發電效能會更高。傳統太陽能發電板約可將四成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然而生物混能則近乎100%的太陽能均可轉為電能。加上技術成熟後,原料僅用上植物蛋白,生產成本理論上會比傳統太陽能電板的金屬廉宜,期望可成為未來的綠色新能源。然而以現時技術,生物混能生產的電力依然較傳統少,而其短暫的壽命亦將是科學界要處理的一大難題。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