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留聲機開始 流行曲全長數分鐘 免瑕疵無限「回帶」

撰文:羅恩賜
出版:更新:

在現今世代,聽音樂是一件很「free」的事情,打開Youtube,打開Spotify,千千萬萬首歌曲任君選擇。由古典到流行,從藍調到搖滾,一應俱全,聽一輩子也聽不完。要錄製音樂專輯,門檻亦低,只要你有一部蘋果手提電腦,打開內置的軟件GarageBand,就足夠了。很難想像,在19世紀中期,如果你想聽一首歌,你只有一個選擇︰現場表演。

美國著名發明家愛迪生與他發明的第一部留聲機。(Getty Images)

1877年8月12日,第一部留聲機於美國誕生,那是世界首部可穩定地錄音及重播的發明,發明者愛迪生於1878年就預言︰ 「留聲機無疑將會不受限制地奉獻於音樂。」他的預言,完全正確。

城市聽覺新體驗 掀起音樂唱片熱

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的數年後,商人開始利用留聲機錄製笑話、故事、歌曲,並將這些留聲機放在街頭,路人只要付點錢,就可享受那數分鐘的錄音內容。這種城市新體驗迅即成為熱潮,一部密蘇里州的留聲機一星期就可賺取100美元利潤。

留聲機主要由刻針、滾筒和喇叭組成。聲音經過喇叭放大,聲波驅動刻針震動,並在滾動中的蠟滾筒上刻出軌道。當刻針回到滾筒原處,再攪動滾筒,刻針沿着刻錄的聲波軌道行進,喇叭便會播放出錄音內容。1887年,德國工程師貝利納(Emile Berliner)改良愛迪生的滾筒式留聲機,發明唱盤式留聲機(Gramophone),並在數年後研發出以蟲膠作為原料的蟲膠唱片(Shellac Record),即俗稱「78轉唱片」,意思是唱片的轉速為1分鐘轉78圈。作為錄音媒介,蟲膠唱片取代了蠟滾筒,盛行至上世紀1940年代。直至1948年,較不易碎且錄音時間更長的黑膠唱片出現,再取代了蟲膠唱片。

黑膠唱片出現,盛載的音聲長度增加。(Getty Images)

19世紀末,留聲機在當時美國街頭深受民眾歡迎,加上蟲膠唱碟的出現,掀起一波音樂熱潮。1920年,美國黑人女歌手史密斯(Mamie Smith)的《Crazy Blues》在短短半年內就售出100萬隻蟲膠唱碟。音樂製作人為了保持唱片銷量,自然會參考像《Crazy Blues》這樣高銷量的歌曲風格生產同一類音樂。於是,各種類型的音樂隨之形成,藍調、爵士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 

另一意想不到的熱潮,是歌劇熱。1903年,留聲機生產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為消除留聲機乃工人階級玩物的印象,錄製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卡羅素(Enrico Caruso)的歌聲,帶起歌劇熱。

發明3分鐘流行曲 獨自聽音樂變可能 

現代流行曲的長度往往只有數分鐘,這與留聲機的限制有密切關係。以往的現場音樂表演通常時間較長,交響樂的演奏長度每每可長達1小時。然而,由於最初留聲機的蟲膠唱碟最多只能錄音約3分鐘,為了配合這個長度限制,作曲人、表演者都會將歌曲縮短。1925年,俄羅斯著名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編寫《Serenade in A》時,就是配合了蟲膠唱碟的錄音時間。「3分鐘的流行曲基本上是留聲機的發明。」美國北卡大學音樂系教授Mark Katz斷言。

在現場表演,表演者在彈奏樂曲時出現輕微錯誤,一般觀眾未必立即聽得出,因此對整體演出沒有很大影響。音樂唱片出現之後,人們可以不斷重複聆聽同一首歌,因此,歌曲必須完美無瑕。在錄製唱片時,一切都發生在錄音室內,演奏者沒有觀眾給予力量,亦沒法傳遞其個人魅力,他們最需要做到的,是準確無誤。這些都是留聲機對音樂的影響。

留聲機改變表演方式,也改變了人與音樂的關係。人們開始按自己的口味選擇音樂類型,音樂類型甚至可成為一個人的身分象徵。一種如今看起來理所當然,留聲機出現前卻很難想像的行為出現──獨自收聽音樂。以往,聽音樂是社交活動,親朋戚友一起到音樂廳聽歌劇、到酒吧聽樂隊表演,都是群體活動。留聲機以至蟲膠唱碟的出現,令人可以孤身浸淫在音樂世界。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