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印度經濟圈」抵制華貨 貿易關係密切難說散就散?

撰文:梁凱怡
出版:更新:

中印爆發邊境衝突,引發兩國近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軍事危機。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印度,國內反華聲音愈來愈大,民間提倡「印度經濟圈」,發起行動抵制中國貨,「#BoycottChineseProduct」(抵制中國貨)成為網絡熱話。兩國貿易關係密切,要徹底撇清關係也許是說易行難。

「香港市場」要改名

印度國內向來不乏反華聲音。月初兩軍對峙時,一款名為「刪除中國手機應用程式」(Remove China Apps)的應用程式已經於印度爆紅,兩周下載量破百萬。

直到中印發生流血衝突,民間反華情緒升溫。示威者抗議解放軍殺害印軍,有人燒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相片。愈來愈多人支持「印度經濟圈」的理念,小米、華為、聯想(Lenovo)和TikTok等全部都成為目標。位於西里古里(Siliguri)的「香港市場」也因而決定改名,同時不再出售中國產品。

印度貿易逆差嚴重 華企壟斷手機市場

談到抵制中國貨,就不得不談論兩國的經濟關係。過去近十年,中國科技巨擘向印度初創企業投資數以十億計美元,不過中國對印度的主要影響力是來自貿易。

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2019年中印貿易額達到926.8億美元,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卻高達567.7億美元,即超過貿易額的六成。貿易逆差一直是印度政府關注的問題,一方面要求中國對印度出口商開放資訊科技和製藥市場,另一方面發展本地製造商減少依賴。

印度從中國進口不同產品。例如印度有28%的冷氣機都是從中國進口,另外有15%至20%的汽車零件也是來自中國。印度商業和工業部的數據指出,2018至19年度期間,印度進口的中國貨最多是電子設備,達206.3億美元,其次是核反應堆和化學物,分別達134億美元和86億美元。印度智能手機行業也幾乎被中國公司壟斷,最暢銷手機品牌首五位有四間都是中國公司。華企於當地設廠,製造職位,也教印度難以說散就散。

要實踐「印度經濟圈」,難就難在缺乏替代產品。抵制中國手機應用程式也毫不容易。德國之聲(DW)引述科技記者巴拉(Sahil Bhalla)指,要印度人霎眼間不用中國手機應用程式很難,要有夠好的替代產品才有效。不過印度自家製的手機應用程式發展較慢,很多人也不了解科技公司背後的所有權和中國注資的水平。

印度看似處於下風,不過華盛頓智庫奧爾布賴特石橋諮詢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南亞主管高希(Sukanti Ghosh)認為對於中國希望成為全球科技主導力量的目標,印度的角色重要,「我不相信這個關係中有任何人是輸家,兩國顯著獲利。」例如小米和TikTok則視印度為最大和最重要的海外。

雖然抵制「中國製造」說易行難,但有網民指出,抵制中國貨不是要即時丟掉iPhone和廢棄汽車,只是從今起,不論有多微小,也盡可能不用中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