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馬拉松談判終有結果 中歐投資協定為全球經貿注入暖意

撰文:李秀坤
出版:更新:

歷經七年的中歐投資協定終於談妥,成為2020年的年末「彩蛋」,也給2021年全球經貿領域注入暖意——通過多邊貿易合作來應對貿易保護的共同挑戰,以及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考驗。那麼從產業角度來看,中歐將如何實現互補?

據路透中文網12月31日報道。了解情況的業內人士指出,德國在汽車、機械、裝備、化工等製造業和研發、物流、通信、職業教育等生產性服務業上全球領先;法國在新能源、飛機制造、航空航天等製造業和旅遊、健康、生物、製藥等領域全球領先,這些都是中國消費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升級迫切需要發展的領域。

中國方面可就技術和安全標準、非關稅措施、知識產權等領域加強協同合作,通過與歐盟在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為重點的合作,提升健康、教育、文化、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的供給能力和供給水平,亦有助於加快實現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轉型。

「中歐經貿通過互補性合作所釋放出的紅利,將對經濟增長產生明顯拉動作用,也會對沖疫情及貿易摩擦帶來的負面影響。」一位長期參與相關內容的中國政策人士稱,服務貿易有望成為中歐貿易的主要增長點。

一名歐盟高級官員此前表示,「我們將在中國獲得更好的市場準入和投資保護,改善市場準入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的事情,中國已經向我們邁出了一大步。」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分析,中歐投資協定不僅為中國企業在歐盟投資提供了統一的法律框架,也使歐盟企業在中國享受更低門檻的市場準入,同時也會在雙邊爭端解決和可持續發展等議題上重塑現有的投資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