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變種病毒Omicron變異量「拋離」Delta 愈多愈危險?

撰文:許懿安
出版:更新:

變異達32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變種病毒Omicron(B.1.1.529),已在南非導致77宗確診個案,傳播速度之快令人擔憂。雖然迄今僅在南非、博茨瓦納(Botswana)及香港有個案。南非病毒學家稱,Omicron情況已值得關注。

世衛11月26日召開特別會議評估,討論它對疫苗以及現行治療方式會造成什麼影響。此外英國警惕病毒傳入風險,已將6個非洲國家列入高風險地區,暫停多國航班入英。

相信各界最關注的,是新變種會否削弱新冠疫苗效力。惟暫時外界仍未知,現時使用的新冠疫苗對它的效力如何。

比Delta更勁?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臨床作業研究部總監帕格爾(Christina Pagel)在Twitter發文稱,Omicron可能比變種病毒Delta和C.1.2有更顯著的優勢。

C.1.2.是另一個與高傳染性相關的變體,它2021年5月首見於南非豪滕省(Gauteng)及姆普馬蘭加省(Mpumalanga)。它一度以變異多、能逃避人體免疫系統以及傳播得快,令科學家及一些國家為之緊張。

英國劍橋大學臨床微生物學教授古普塔(Ravi Gupta)稱,首見於南非的變種病毒Beta(B.1.351)能逃避免疫系統,然後就沒有其他。首見於印度的變種病毒Delta(B.1.617.2)則具傳染性,以及相對溫和的逃避免疫系統能力;Omicron很可能集齊兩者特點。

南非新冠肺炎疫情:圖為南非總統拉馬福薩7月29日到訪滕比薩一個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中心。(AP)

為何值得警惕?

Omicron是一種被稱為B.1.1舊型變種病毒的演化,最早於11月中在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納出現。但最近新增個案集中出現在南非,香港也有輸入個案。

南非流行病應對與創新中心(Centre for Epidemic Response and Innovation)總監奧利韋拉(Tulio de Oliveira)24日出席南非衞生部舉行的網上媒體簡報會時稱,該國不幸地發現一種值得關注的新變異病毒株。

他稱科學家在Omicron的棘突蛋白找到逾32個突變(是迄今變異最多的新冠變種病毒),當中有通常會令病毒更具傳染性的突變,以及多個與抗體耐藥性增加相關的突變,引發他們對Omicron逃避疫苗效力以及傳播能力的擔憂。

Omicron與擁有16個突變的Delta病毒相比,前者傳染力料更強。

棘突蛋白發生突變,會影響病毒感染細胞與傳播能力。

南非新冠肺炎疫情:圖為2021年10月21日,一名女子在約翰內斯堡附近接種輝瑞疫苗。約翰內斯堡所在的省份豪滕省有新變種病毒Omicron在快速傳播。(AP)

變異愈多愈危險?

Omicron變異多,聽起來好像很駭人,但很多變異不一定等於糟,重要的是我們知道那些變異會令病毒變出現什麼改變。它有些變異已在其他變種病毒出現,可讓我們知道它在一個變種扮演什麼角色。

奧利韋拉在記者會指出,科學家在Omicron發現50個變異,其中32個在棘突蛋白。

棘突蛋白是現時使用中疫苗針對的對象。棘突蛋白可說是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鑰匙」。

當科學家聚焦在病毒首個接觸人體細胞的部份,亦即棘突蛋白受體結合區(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發現它有10個變異。而Delta在同一部份只有2個變異。

Omicron有些變異是已為科學家所知,例如首度在英國肯特(Kent)被發現的Alpha變異病毒株帶有名為N501Y的突變。它可讓冠狀病毒傳播得更快。有些則會令抗體更能辨認到病毒,令疫苗效力減低。

科學家指出,除此之外,Omicron有些變異是全新的,它們沒有足夠數據辨別出它有多危險。

南非新冠肺炎疫情:圖為2021年8月20日,南非約翰內斯堡一名醫療保健人員接種強生疫苗。(Reuters)

進化會更大?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病毒學家皮科克(Tom Peacock)24日在Twitter推文中稱,Omicron有非常長的「分支長度」,以及非常糟糕的棘突蛋白突變概況。

進化「分支長度」也稱遺傳變異度,在「進化樹」中顯示進化的量。進化分支長度愈長,代表着那個分支對應的物種或基因變化愈大。

南非的情況如何?

科學家相信,南非豪滕省(Gauteng)多達九成的新增個案都可能是由Omicron引起。南非西北省(North West)及林波波省(Limpopo)的個案也在快速增加。

奧利韋拉補充稱,關於這個變種病毒的「一個小小好消息」是它可以通過特定的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核酸檢測被檢測得到,意味着它可被快速檢測到,幫助科學家追蹤傳播情況。

南非是非洲大陸中最受疫情重擊的國家,2021年底可能有另一波大流行出現。

該國已錄得累計個案逾290萬宗、累計死亡個案逾89,6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