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多國實施限制入境措施 封關當真有效阻止疫情擴散?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變種「奧米克戎」(Omicron)出現,多國對南非等正在流行的國家實施旅遊限制。南非總統12月28日發表聲明,批評各國做法欠缺科學根據。但自疫情爆發至今,封關及禁止入境已成為各國應對正爆發疫情國家的慣常做法,如此的入境限制是否真的有效果?

入境限制除了對入境人士強制檢疫外,更進一步的是禁止所有非必要的航班及旅客進入。新冠變種Omicron病毒被正式公布後,多國隨即對南非等正在流行或已發現病毒蹤影的國家地區,實施旅遊限制。如巴基斯坦在29日宣布,禁止香港航班入境。

圖為11月29日,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來自新加坡的旅客剛抵埗。(Reuters)

在新冠肺炎爆發前,全球近半世紀未曾試過如此大規模且持續的全球大流行。因此缺乏就實施旅遊限制的研究。目前大部分相關研究,都是在這次新冠疫情後才開始。

不少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入境限制可在初期一定程度阻止病毒蔓延,但長遠而言並無作用。一份在2021年8月發表的研究報告,針對新冠疫情在2020年爆發初期,對韓國、新加坡、香港及台灣向多地疫情實施出入境限制後進行比較。各地實施時間先後不同,但在實施限制後均取得一定防疫成果。

不過隨時間發展,疫情依舊在上述4個地區散播,且在2020年中各地進行全球入境限制後,效果已遠不如最初只針對中國大陸實施入境限制來的理想。研究結論指出,實施出入境限制僅對控制疫情初期傳播有一定作用,要真正阻止疫情蔓延,還需看各地自己的防疫措施,與限制入境無太大關係。

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10月一份研究報告,以數學模型模擬旅遊限制下的防疫效果,僅發現當疫情發生初期,且有大量境外人士入境的時候,實施限制才能起最大作用。長遠而言效果很有限。

而且,目前大部分入境限制都集中在航空業,針對旅客但不包括貨運,船運及陸路運輸。這些都是維持物資流通必須開放,所謂出入境限制並非「全境封鎖」。這些都可能成為漏洞,讓病毒有機會流進其他地區。

而當病毒流進地區後,有效的追蹤、隔離、與及社區的防疫警惕如佩戴口罩等才是控制疫情的關鍵。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單純的封關措施長遠而言無法阻止病毒最終流竄到其他地區,並且大規模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