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前財長樓繼偉:美國一些做法不利於中美也讓自己吃虧

撰文:孫素青
出版:更新:

日前,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與美國財政部原部長保爾森(Henry Paulson)在一場對話中表示,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以及安全領域等方面有合作空間,但美方當前一些做法不利於中美雙方,且會讓美國自己「吃虧」。若一些國家的政策退出時機或者是力度、節奏不當,將會觸發金融危機。

兩人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蘇河灣峰會的對談內容於2月11日對外公開。

綜合媒體2月11日報道,在此次對話節目上,樓繼偉指出,金融危機的爆發可能是由灰犀牛事件引發,也可能由黑天鵝事件引發。但他提醒目前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國家超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出。

「一方面也是大家沒錢了,公共部門沒有錢了;另一方面是央行擴表到了不可想象的程度了,必須收縮了。這個時候非常容易觸發那些可能產生的風險。特別是一些國家資產價格到了高位,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退出時機或者是力度、節奏不當,都很可能觸發危機。」

他表示,比如,從美國財政政策來看,支票是發到個人和家庭,寬鬆的政策退出可能會使社會激化動盪。現在資產價格處在高位,相當多的企業在回購自己的股票,如果貨幣政策退出節奏不當的話,會出現比較大的市場價格回調,這些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會隨之惡化。

樓繼偉指出,這次危機和2008年金融危機的情況不一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誘因不同,這次危機是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引發的,而2008年金融危機是美國次債危機導致的。

「金融危機總是會發生的。」作為上一次全球金融危機時的美國財長,保爾森直言,只要有金融系統和金融市場,並且人們可以承受市場恐慌,就會發生金融危機。他提及,經歷2008年的艱難時刻後,自己得到一個經驗,即發生危機時開展全球協作非常有用,因此美中兩國在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領域進行對話至關重要。

樓繼偉表示,估計今年各國的財政貨幣政策將會回調,會減輕物價上漲的壓力,對全球來說,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疫情,如果疫苗能夠普遍地接種而且有效,人員的流動、貨物的流動可以正常,復甦將會比較強勁,最大的挑戰將是通貨膨脹。

保爾森稱,「我認為中美兩國在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領域進行對話至關重要。在2008年和2009年,我與中國同行精誠合作,扭轉了局面,避免了危機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談及中美兩國如何開展合作,保爾森表示,儘管雙方政治制度、價值觀和經濟體系不同,但也存在非常重要的共同利益,比如氣候變化問題以及全球秩序穩定等。雙方需要制定一個框架來確定開展競爭和合作的領域及方式,以及如何處理兩國間分歧。

樓繼偉贊同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以及安全領域等方面有合作空間。他同時提到,美方當前的一些做法不利於中美雙方,如對華加徵關稅實際上就增加了美國消費者負擔,「美國做這些事吃虧」。在此背景下,取消加徵關稅有利於美國消費者,也有利於壓抑當前美國高企的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