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經性接觸可以傳播 猴痘成為了性病?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猴痘在歐美等地傳播,致今波及超過16個國家,逾百人染病。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可能與兩次舉行的大規模派對中的「危險性行為」有關,而部分患病的人是同性戀者。猴痘似乎成為了性傳染病的一種。

性傳染病是指經性行為傳播的疾病,但這僅指該疾病主要依賴性接觸傳播,而非單一傳播途徑。如愛滋病可經由輸血,或母嬰直線傳染。而部分疾病例如腦膜炎亦可經由性接觸傳染,但這不會是腦膜炎的主要傳播途徑,因此腦膜炎不會被歸類為性病。

圖為一隻土撥鼠,囓齒類動物的一種。2003年美國有20人感染猴痘,被指是經土撥鼠傳染。(Getty)

至於猴痘的傳播方式一般為接觸體液,或經感染的囓齒類動物咬傷而染病。由於猴痘傳播能力較低,一般需要緊密的接觸,例如碰觸患者的傷患,或經患者污染的衣服或棉被,因此性接觸的確可以傳播猴痘。

空氣傳播猴痘是可能的,但能力遠不足新冠病毒或感冒。

接觸傳播並不一定是性病

英國伯明翰大學病毒細胞生物學教授默瑟(Jason Mercer)表示,雖然猴痘可經性接觸傳播,但不代表需要歸類其為性病:「猴痘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能力頗弱,因為它需要長時間接觸,如飛沬才可能染病。儘管性接觸可以促進傳染,但我僅會把其歸類為接觸傳播疾病,而非性病。」

至於把猴痘與同性戀疾病關連在一起是另一種謬誤,與愛滋病初期被指是同性戀者才會患上的疾病一樣。儘管這次猴痘的感染患者有一部分來自同性戀群組,但患病風險不僅限於同性戀族群,一般的異性戀者亦可能患上猴痘。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副執行主任卡瓦納(Matthew Kavanagh)在5月22日發表的聲明中,表達了對外界焦點只關注同性戀群組的憂慮。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傳染病系病毒學專家斯金納(Mike Skinner)亦指出,把患者換上一名異性戀,但同樣活躍參與類似活動的年輕人,病毒同樣可以出現廣泛傳播。

世衛在21日表示,正密切留意事態發展,並指出「經與感染者直接接觸,包括性接觸也可能感染猴痘,而自我保護會包括避免與患者皮膚或面對面的接觸,進行安全性行為,及用水和肥皂或含酒精的洗手液保持雙手清潔,保持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