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月內五次會晤外國首腦 一文看懂特朗普外交手腕高定低

撰文:楊紫微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任後短短兩月,已火速與5國領導人會面,周四(6日)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次舉行會晤。
外界紛紛聚焦於今次習特會--特朗普會否如以往幾次會面般,再出現「驚人之舉」?

特朗普短短2個月會見5國首腦,但外交成果又如何?(網上圖片)

先由首三次會面看起,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離奇行徑」仍在合理範圍內,在1月尾到2月中的四個星期內,分別會見了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和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

特朗普1月27日與英國首相文翠珊在白宮會面後,一起出席聯合記者會。兩人行經白宮的走廊時,被傳媒拍下手牽手一幕,並肩而行。有傳媒將之解讀為兩國是重演80年代英美的特殊關係(Getty Images)
1月27日:英國首相文翠珊

   特殊關係未如人意 英美關係不平等

特朗普上任後第一個會晤的外國領導人便是文翠珊,二人召開聯合記者會前夕,特朗普與文翠珊行經白宮長廊時手牽手的一幕,成為傳媒的焦點。有傳媒拍到特朗普突然拖起文翠珊的手,有英國傳媒以「關係真是特殊!」(What a special relationship!)為題形容兩人牽手的情境,似是希望重演80年代英美的特殊關係。

延伸閱讀:歐盟公布新發展方向 冀鬆開不解結 是計劃還是願望?

但「蜜月期」又談何容易?1980年代的美國總統列根和英揆戴卓爾夫人政見相近,二人均推崇自由市場經濟學,又反對共產主義,建立一段深厚友誼。但特朗普與文翠珊的特殊關係顯然並非建立在「深厚友誼」上,遑論政見相近,根本連地位平等亦稱不上。

英國政府在脫歐後明言,脫歐與孤立主義無關,英國希望在歐盟以外尋求合作的可能,美國對英國來說成為一個首要拉攏的貿易伙伴。

相反,特朗普雖承諾在反恐問題上會與英國建立一個更緊密合作關係,亦有意與英國簽訂雙邊貿易協定,但這個貿易協定對美國來說幫助有限。特朗普高舉「美國優先」的旗幟,可以想像在貿易協議中美國不會輕易向英方作出讓步,而文翠珊與特朗普談判的籌碼有限,手牽手的特殊關係似乎只是徒具空殻。

延伸閱讀:【每逢大事講故事】由special relationship變it's complicated!

特朗普2月10至11日在海湖莊園(Mar-a-Lago)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來了個「高球外交」,二人打高爾夫球時擊掌的一幕被視為雙方願意建立緊密關係的證明。兩人在白宮在記者會上握手,但握手不單只離奇長達19秒,特朗普更把安倍的手拉扯近自己一下,又在安倍的手背拍打數下。安倍在握手後別過臉,更露出一個奇怪的表情,微微反白眼。(美聯社)
2月10-1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無通知無準備 握手表現欠文化智商

特朗普在2月10至11日在海湖莊園(Mar-a-Lago)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來了個「高球外交」,二人打高爾夫球時擊掌的一幕被視為雙方願意建立緊密關係的證明。兩人在白宮在記者會上握手,但握手不單只離奇長達19秒,特朗普更把安倍的手拉扯近自己一下,又在安倍的手背拍打數下。安倍在握手後別過臉,更露出一個奇怪的表情,微微反白眼。

專門研究人類技體語言專家指,特朗普在握手的禮節上顯示了他欠缺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及社交技巧,「除了握手時間過長外,他慣性把對方的手扯向自己,反映了特朗普的世界觀,所有東西都向着他。」

即使是本身已算是緊密的美日同盟,仍然被特朗普殺個措手不及。一般首腦會談前雙方都會事先協商主要議題,但這次是特朗普上任後第一次日美首腦會談,美方官員未準備就緒,導致雙方未有完整磋商待談項目,安倍無從知曉特朗普會在會議上提出甚麼要求,日媒甚至稱此行為「沒有劇本的會議」

延伸閱讀:【專家看法】美日盟友現身份危機 爬出特朗普陷阱 看清同盟本質

杜魯多與特朗普舉行聯合記者會。(美聯社)
2月13日:加拿大總理杜魯多

   協商小心翼翼 關係原地踏步

在與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的會面中,美加關係也許走前了一毫米;難民問題方面,雙方分歧無從縮窄。杜魯多表示「不會教訓其他國家如何治國」,但會繼續「就難民問題持開放態度」;而特朗普則為自己的難民政策辯護,稱他「希望有一扇美麗而開放的大門」,但「不能讓不適當的人進入國家」。

延伸閱讀:特朗普與杜魯多白宮會面 討論難民政策「和而不同」

在經貿合作上,杜魯多不希望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條款令加拿大受到損害。特朗普表示協議是「互惠互利」的,雙方只會「微調」協議,會議在雙方小心翼翼地的氛圍中作結。

不過,在最近兩次會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德國總理默克爾時,特朗普未知是否自以為在外交上已有足夠熱身,他說的話就更令人質疑,這就是美國總統?

特朗普上月在白宮接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時,未有表態支持「兩國方案」。(路透社)
2月15日:以色列內塔尼亞胡

   未做功課亂說話 解釋決以巴衝突遙遙無期

在中東地區問題上,美國一直充當以巴衝突的「和事佬」角色,多年以來不論是共和黨或民主黨執政,美方一直不曾離棄「兩國方案」(Two state solution),視它為推動中東和平進程的基石。但特朗普在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舉行的記者會上明確表示,一國方案和兩個方案對他都來說都一樣,只要以巴雙方滿意即可--在會晤之前,特朗普到底有否在中東問題「做過功課」?

特朗普多次強調想為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定下協議,但將兩個方案視為一個可有可無的方法,注定了他在解決以巴衝突上只是空口說白話,更顯示了他並未建構一個連貫的對中東地區政策。他表示,只要兩國願意為達成共識走出一步,其餘的只是微枝末節,可再從詳計議。但事實上,以色列執着於一國方案,巴勒斯坦堅持兩國方案,在對方屈服之前,雙方毫無斡旋餘地。

延伸閱讀:【拆局】特朗普稱可接受一國方案 但能和平解決以巴問題嗎?

特朗普與內塔尼亞胡會面。(美聯社)

除此之外,特朗普亦提出「另類外交」,指以色列可從外圍入手,先與阿拉伯國家建立關係,再處理巴勒斯坦問題。現實是,阿拉伯世界根本不願意與未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以色列建交。

不過最令他「沒做功課」一事表露無遺的,應是在傳媒面前當面要求內塔尼亞胡減慢興建猶太殖民區計劃。要求正正與奧巴馬2009年時與內塔尼亞胡會面時提出的如出一轍,但不同的是奧巴馬由對兩國方案立場堅定,並嚴正批評以方的殖民行動。兩國方案與停建殖民區應是一體兩面的概念,特朗普只要求其一,而放棄其二,令人難以理解。

美以雙方會晤前,特朗普甚至和以國俄媒表示會「認真考慮」將美國駐以色列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雖他強調這不是「容易的決定」,但已經顯示了在他帶領下,美以關係會如他的說話一樣,如牆頭草般搖擺不定。而今次會面,相信只會令內塔尼亞胡留下滿頭問號:「到底你是支持以國還是反對?」

延伸閱讀:【每逢大事講故事】啞忍野蠻Bibi八年 奧巴馬卸任在即大振夫綱

默克爾3月17日首次會見特朗普,兩人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見記者時,默克爾主動邀請對方握手,但遭到拒絕。(美聯社)
3月17日:德國總理默克爾

   無改德國民眾壞印象 開放貿易說過不算數

特朗普希多討厭希拉里不用多說,但將希拉里形容為「美國版默克爾」,到底他比較討厭哪一個?在特朗普競選期間,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名字多次出現在他的演講中,不過都是「有彈無讚」,包括批評她的難民政策,指她是一個「災難級領導人」。往事令人尷尬,但特朗普更不遺餘力地在會面中和會面後把情況弄得更尷尬。

延伸閱讀:【ICON】沉靜巨人默克爾 慢思慢想成就歐洲女王

特朗普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會面中,最著名的一幕肯定是「握手扮聾」。兩人就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和國際危機交流意見後,在白宮邀請傳媒拍照,有攝影記者呼叫兩位領袖握手拍照。默克爾順應要求,面露笑容,轉向她左邊的東道主特朗普,輕聲問「你想不想握手?」然而,特朗普不為所動,只是繼續面向記者,無奈的默克爾也只好回望傳媒,展現有點尷尬的笑容。

會面後,在特朗普當然要在最愛的Twitter上更新會面狀況:「就算你在假新聞媒體中聽到什麼,我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會面,」雖然充滿「特味」,但看來正常?「但是,德國欠了北約(NATO)很多錢,令美國必需付出更多,供應德國有力面昂貴的防務所需!」言論引起各方鞭撻,指特朗普身為總統既無查清事實,更利用Twitter發布未經證實的指控。

延伸閱讀:訪美或影響未來選情? 默克爾謹慎應對特朗普 保持若即若離關係

奧巴馬任內最後一通電話,是打給默克爾。特朗普當選後,她被指是西方自由世界價值觀的終極守護者。(Getty Images)

「我們在昨日(的會面中)看到的是,特朗普說他想說的事;」德國《圖片報》Nikolaus Blome副編輯說:「他關注的政治議題可以預料,不能預料的是他的達成目標的方式。」

特朗普前言不對後語已是常態;在與默克爾的聯合記者會中,有德國記者問及美德貿易議題,特朗普堅持自己「並非一個孤立主義者」,但在在此說出此話的短短一日內,特朗普政府在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拒絕支持一個完全推翻貿易保護主義的承諾。去年全部與會者均同意推翻「所有形式」的保護主義。

德國顯然對這位「自由自在」地無視外交規範美國總統感到極度震驚,「如果今次的任務是要留下第一印象,」德國議會出版的《國際政治》總編Sylke Tempel說道:「那你已經留下了。」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