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是什麼?暴雨天是高危日 導致敗血症可致命|新聞教室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應提高警覺,預防類鼻疽感染。本港今年至今已錄得29宗類鼻疽感染個案,較往年增加。
類鼻疽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為何致命?在全球流行的情況如何?

類鼻疽是一種由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人類可從受病菌污染的土壤或水源感染疾病。細菌通常經傷口或吸入感染,豬、牛、羊等都可能攜帶此細菌,不過動物傳人或人傳人的情況十分罕見。

伯克氏菌通常存在於土壤和地表水中,在池塘、溪流、死水和稻田均能找到。而暴雨天氣,水浸大地可把伯克氏菌帶往其他地方。因此潮濕經常暴雨的天氣,是類鼻疽高危感染的地區。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介紹,類鼻疽在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柬埔寨等熱帶地區經常出現。

使用氯化消毒食水可以有效殺菌,因此在發達城市的國家中,類鼻疽較為罕見。

圖為2007年11月,印尼蘇門答臘。類鼻疽一般被認為是熱帶疾病。(AP)

類鼻疽潛伏期與病徵

大多數接觸細菌的人沒有症狀,急性類鼻疽平均潛伏期為9天。但對於經常接觸水的人,症狀可能短至24小時就會出現。症狀一般是發燒,肺炎或出現局部膿腫和潰瘍。由於病徵一般非特異性,因此容易誤診。

隨着病情發展,患者會出現敗血症,甚至嚴重的腦部感染,兩者均會致命。類鼻疽的死亡率約為40至75%。

肺病、糖尿病、肝病、腎病、免疫受損者都是高危人士。

另外,類鼻疽亦可造成慢性感染疾病,持續超過兩個月。徵狀與肺結核的長期發燒、體重減輕、血痰等類似。不過與肺結核不同,類鼻疽引起的肺炎很少引起肺部瘢痕和鈣化。

在美國,越戰時期很多士兵感染類鼻疽,不少發展成慢性感染,最長臨床表現長達62年。有報告指出類鼻疽潛伏期長達29年,糖尿病、腎功能衰竭和酗酒等可讓類鼻疽突然反撲。

預防類鼻疽的有效方法,是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並在有機會接觸泥土或泥水的活動中,穿著適當的防護衣物,例如佩戴手套,穿上水靴,這包括園藝和種植活動。並在活動後,進行清洗或淋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