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兵變|瓦格納聲討正規軍 普里戈任擁「普京私兵」前世今生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為了干涉他國內政,很早就成立了一些私人軍事武裝公司用來執行秘密任務。

本文獲「江寧知府」授權轉載,撰文:印閒生

大家很容易猜到,這些私人軍事武裝的後台通常是官方情報機構,比如:克格勃、格魯烏、中情局等。

在前蘇聯/俄羅斯的國家情報架構中,克格勃屬於包羅萬象的性質,而格魯烏(總參謀部情報總局)則側重於對外軍事領域。

俄烏衝突中大名鼎鼎的瓦格納集團,據說就是在格魯烏默許下逐步發展起來的。

格魯烏的座右銘是「只有星星夠不着」。1991年蘇聯解體時,格魯烏整體併入俄羅斯聯邦武裝總參謀部情報總局。

目前一般認為瓦格納是2014年前後成立的,總部位於聖彼得堡。

之所以說「一般認為」,是因為並沒有任何一家註冊公司真的以「瓦格納」為名,它只是一個媒體代號。

瓦格納成立後,開始以非官方身份參與敘利亞內戰和烏克蘭頓巴斯戰爭,西方國家通常將其視作普京的影子軍隊,在俄羅斯政府不方便正式出面時使用(普京2012年4月曾稱私人軍事公司是「間接為俄羅斯實現國家利益的工具」)。

瓦格納是私人性質軍事武裝,一旦發生戰鬥人員傷亡等情況,俄羅斯政府是不會承認的。

另一方面,當私人軍事公司做出一些出格的戰爭舉動時,俄官方也會跟它做切割。

因為這兩點「優勢」,使得瓦格納成為俄羅斯施加海外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憑藉着在敘利亞內戰中的出色表現,2015~2019年間,瓦格納活動範圍迅速擴大。

其麾下的僱傭軍不僅被部署到了非洲的利比亞、中非和蘇丹等國,還擴大到了南美地區,為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提供安全保護。

瓦格納的商業模式在非洲尤其受到「歡迎」,據說已經開設了十幾個辦事處,極大擴張了俄羅斯的影響力。

給普京準備餐食的普里戈任(左)。普里戈任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否認與瓦格納的聯繫,直到2022年9月才正式承認。

俄羅斯瓦格納集團創辦人普里戈任(左)2011年在莫斯科市外一間餐廳為俄羅斯總統普京佈菜。當時普京與一些外國學者及記者共進晚餐。(Reuters)

瓦格納集團由普京的親信葉夫根尼・普里戈任掌控。

普里戈任原本是一名俄羅斯寡頭,經營着餐飲企業,因普京經常選擇在他的餐廳宴請外國政要,因此又被媒體稱為「普京的大廚」。

2022年2月之前,外界估計瓦格納僱傭兵集團只有6000~8000人的規模,然而隨着戰爭持續升級,目前瓦格納的總兵力據悉已達數萬之眾。

在烏東戰場上,瓦格納直接負責的巴赫穆特戰線對面有十幾至二十個旅的烏軍,其「責任防區」相當於一個滿員集團軍。

作為僱傭兵公司,瓦格納早期主要配備了一些輕武器。

不過隨着戰爭規模擴大化以及俄正規軍的頹勢,它開始大肆招募坦克兵、武裝直升機飛行員、電子戰專家、防空導彈技術兵等一系列專業兵種,並為他們配備好了蘇-25攻擊機、T-90坦克、S-300導彈系統等許多重型武器平台。

2022年之前的瓦格納沒有今天這樣高調,通常採取秘密、不張揚的行動方式,而今天它已經可以在俄羅斯各大城市的街道上安裝巨型招募廣告牌。

總而言之,戰爭給了它無限制擴張的絕佳機會,連俄羅斯前國防部副部長米哈伊爾·米津采夫上將都已經加入瓦格納,擔任副指揮官。

瓦格納老闆普里戈任公開宣稱:「俄羅斯不能沒有瓦格納,而瓦格納不能沒有重武器。」

為此他經常發表戰場視頻抨擊俄羅斯國防部和總參謀部,要求擴大軍需物資供給,還表示「如果不立即獲得更多彈藥,將從巴赫穆特撤軍」(只是施加政治壓力的一種手段)。

作為輿論宣傳工作的一部份,普里戈任甚至投資拍了一部有關瓦格納僱傭兵的電影,名字叫《地獄尖兵》,在俄國國內廣受好評。

瓦格納號召報復俄羅斯軍隊:作為輿論宣傳工作的一部份,俄羅斯僱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又譯:普里戈任)甚至投資拍了一部有關瓦格納僱傭兵的電影,名字叫《地獄尖兵》,在俄國國內廣受好評。圖為《地獄尖兵》宣傳海報。(網頁截圖)

瓦格納老闆普里戈任,他在俄羅斯國內的政治地位不亞於大軍區司令。

普里戈任經常出現在俄烏衝突第一線,受到俄羅斯國內民族主義者的高度追捧。

按照一些國際政治學者的分析,扶持瓦格納成為一股重要的軍事力量其實是普京總統希望看到的局面。

作為俄羅斯的最高仲裁者,普京一方面害怕瓦格納、車臣乘勢坐大,但更害怕俄羅斯軍方勢力尾大不掉——最好的策略是讓他們互相牽制。

按照歷史規律,軍隊往往會在戰時獲得更多的權力,且戰爭持續時間越長,這種力量就會愈強大、愈難控制。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普里戈任時不時地向國防部長紹伊古、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等人施加點壓力,普京或許並不排斥。

而站在一個更廣義的視角上看,瓦格納還可以認為是俄羅斯情報部門影響力的一種延伸(克格勃出身的普京在執政早期很依賴情報部門的支持)。

正如美國國內有中情局和國防部的鬥法一樣,蘇聯/俄羅斯同樣存在情報機構與軍事機構的競爭。

因此,與很多西方媒體聒噪瓦格納與克里姆林宮產生裂痕的劇情不同,前者更有可能只是普京的棋子,目的是用來制衡傳統軍方力量。

除此之外,瓦格納與俄正規軍也不存在政治上的競爭關係,或者說瓦格納不會去「搶功」。

作為一支僱傭軍,它的工作模式是拿錢辦事,沒有什麼軍長、師長、旅長、團長,更不需要軍銜和榮譽,最多只有普里戈任本人的一點小心思。

正因如此,俄軍方與瓦格納之間的矛盾是可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衝突很容易被調和。

最後,講述一個小故事。

1906年11月,奧地利維也納。

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人冒着嚴寒,買站票來到歌劇院觀看德國著名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的歌劇——《黎恩濟:羅馬最後的護民官》。

儘管瓦格納早在1883年便已逝世,但這位青年還是從他流傳下來的作品中聽到了一些跟政治、宗教和種族相關的東西,比如:反猶、構建新社會、英雄主義等,並因此成為瓦格納的鐵粉。

瓦格納的兒媳威妮弗蕾德與希特拉關係親密

大家沒猜錯,這位青年就是希特拉。

據其本人回憶,早在1901年第一次聽到《羅恩格林》的旋律時,即「被迷得神魂顛倒」。

二戰期間,希特拉曾率領數千名軍政高官在柏林國家音樂廳集體聆聽交響樂團指揮演奏瓦格納的樂章。

因為這段往事,使得瓦格納成為西方世界備受爭議的音樂家,直到今天他的音樂仍在以色列被禁。

不得不說,西方歷史的恩恩怨怨與東方一樣,剪不斷,理還亂。

誰也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場景下,這些暗流涌動的思潮會再度形成歷史的洪流,並直接影響《俄羅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