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蝨|為何殺蟲劑無效? 有如抗生素引發抗藥性的「超級床蝨」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韓國床蝨可能殺入香港,但專家稱這波蝨患會較過去更嚴重,因床蝨已出現「抗藥性」。抗藥性在細菌可能大家會聽得多,但其實床蝨一樣會有抗藥性,而且同樣是由「人類所造成」。

床蝨並非今天才出現的東西,在上世紀4、50年代前頗為流行,且無處不在。直到人類發明化學殺蟲劑,對衛生環境進行整治,床蝨及其他蟲患才得以限制,這也是今天城市清潔衛生的基礎。

最早期而又最有效的殺蟲劑是滴滴涕(DDT),但滴滴涕因其致癌毒性及難以降解的特質,在今天先進國家已被禁止使用。

圖為1945年11月,韓國京城府(現稱首爾)車站進行的滴滴涕清洗作業。(Wikipedia Commons)
圖為以色列過去的衛生作業,衛生人員直接把滴滴涕噴在頭上滅蝨,當年還未有人知道滴滴的致癌性。(Wiki Commons)

滴滴涕作用原理是影響昆蟲的神經軸突,讓其鈉離子通道無法正常運作,不斷痙攣至麻痹死亡。戰後50年代起,人類大量使用滴滴涕作為殺蟲工具,滴滴涕被禁止後由除蟲菊精類殺蟲劑取代,後者同樣是通過影響昆蟲的神經達到類似效果。

隨着滴滴涕及除蟲菊精類殺蟲劑的普及,人類成功大量減少蟲害,甚至一度在部份地方殺滅床蝨。可是,總是有一些床蝨成功從「殺蟲劑毒霧」中生存下來,漸漸讓床蝨建立對殺蟲劑的抗藥性。

這與人類使用大量抗生素,讓細菌出現抗藥性,產生「超級細菌」的原理相同。床蝨在人類的殺蟲劑毒霧中生存,進化成「超級床蝨」。在2018至2019年的一個研究顯示,今天的床蝨已出現基因變異,殺蟲劑無法影響其神經系統。

在2016年的另一個研究,發現床蝨的外骨骼較過去變得更厚,防止殺蟲劑被吸收至體內。若床蝨對殺蟲劑的抗性愈高,它們的外殼及骨骼就愈厚。簡單來說,今天使用市販的殺蟲噴霧今天已對床蝨幾乎毫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