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噏亂評】回歸20年 電視劇失去紀錄時代的角色

撰文:許育民
出版:更新:

電視台每日都要播劇集,大家每日都會看,因為這是最能穩住收視,守住觀眾的良方。要數數電視劇集自回歸以來的轉變,似乎只有一籮籮負評,不是太膠就是更膠。
質素是其一,其實想說過去的20年,有些劇種是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當中最明顯的是武俠劇和時代劇,他們不是不受歡迎,而是因為製作成本,題材敏感而絕跡。在這,不難尋找到港劇面對的市場挑戰,和創作的態度。

無論是船上對戰,還是桃花島場景,新一輯的《射鵰英雄傳》都相當有質素。(網上圖片)

武俠劇場面難應付

就住回歸20年這題目,一直在想香港電視劇到底有過怎麼樣的轉變。你說《踩過界》很新鮮嗎?不計設定有抄襲《夜魔俠》之嫌,整體上它就是一部查案劇,只是部門不同了,眼看證據變成用耳聽,是一直以來都在做的穩陣劇目。那麼《不懂撒嬌的女人》很破格嗎?事實上都是情愛故事,再者以實景拍攝這應份要做的事作賣點,似乎有點奇怪。

直至近日在追看《射鵰英雄傳》,看到苗喬偉演東邪黃藥師,呂良偉演一燈大師,頓然想起,他們三十多年前,不就是分別在TVB的金庸劇集中飾演過楊康和胡斐,都是經典之一,那麼香港的武俠劇到底去了哪兒?

翻查資料,TVB最後一輪拍攝金庸劇已是90年代的事,即是張智霖演郭靖、古天樂演楊過、陳小春演韋小寶那代,何解沒有再開拍?且看看今輯的《射鵰英雄傳》,劇中有真‧大漠馳騁場面,又有建造一大艘木船拍攝兼按劇情燒掉,這種製作,不可能再是入南生圍扮大漠,幾塊木板駕起當船身可比。加上今時今日TVB的人腳,實在難以應付金庸劇集對角色的需求,當人家的水準已去到這個層次,有自知之明不獻醜也屬明智。

去郊野公園拍外景的武俠劇,今時今日已難登大雅之堂。(網上圖片)
每套金庸劇,人物之多所動用的演員,也為電視台帶來壓力。(網上圖片)
當日未染紅的亞視,也有拍過以文革做背景的《還看今朝》,而且是韋家輝監製。(網上圖片)

願時代仍為我留了座

至於時代劇,所指是劇集會以一個動盪的時代做背景,按政局的劇變影響主角遭遇為故事發展。自89年六四事件後,香港人對97回歸的心態受到猛烈震盪,同期TVB便拍過好幾套以這時代為背景的劇集。1989年,由吳鎮宇、劉嘉玲主演的《香港雲起時》,正正就是講主角在六四事件後,留低還是移民的抉擇,以短短五集迷你劇形式去回應時代,當時更有Beyond唱主題曲《無悔這一生》。

1990年的《燃燒歲月》,由劉青雲、羅慧娟、鄭伊健主演,講述一個家族經歷清末、民國、文革到現代,更輕輕帶到去1997這個「未來」年頭,其中文革的篇幅亦不少。到1991年,在內地一片改革開放聲音下,香港社會掀起一股北上謀生熱潮,由陳秀雯、黎耀祥、曾偉權主演的劇集《情陷特區》,便講到港人北上發展要面對的家庭問題,夫妻長時間分離影響感情,甚至包二奶情節都有寫下,正好用劇集去剖析港人在大時代下如何自處。

《情陷特區》當年便涉及最熱的社會問題︰包二奶。(網上圖片)
《燃燒歲月》中有文革時期的戲份,其實都只是客觀陳述史實,但在少做少錯的心態下,這種情節難再於港劇中出現。(網上圖片)
單看《選戰》這句對白,試問怎叫人不支持當日的港視開台呢!(影片截圖)
黃國強自《選戰》後,便跟FOX合作一部金融劇《香港華爾街》,根據史實創作。(《香港華爾街》劇照)

黃國強︰「自我閹割反映時代的能力」

這種回應時代的劇集,近年是絕跡。直至2014年港視出現,拍了兩部劇集《選戰》和《來生不做香港人》,正好以香港政局和身份問題為題材。久旱逢甘露,加上香港人的覺醒,以及港視不獲發牌等事件影響下,掀動到香港人的情緒,令兩劇得到空前的熱烈反應,填補了近年沒有時代劇這個缺口。問到《選戰》的導演黃國強(KK)當日何來這份膽量創作該劇,他反指這種創作,其實沒甚麼大不了︰「所有劇情都是你每日在報紙和網絡上看到的,但有時製作人就是太過自我審查,不敢將這些題材放進劇集內,縱使是客觀陳述也盡量避免。」

KK便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入面,劇情講到共產黨成立,國民政府敗退準備遷台灣,這是很客觀的史實,但對白中偏偏沒有國民政府和共產黨字眼,全數用上新政府和舊政府代替,這是有點過份。」雖然這種劇種非常難得,但從90年代的例子可見,這類劇集似乎未有掀起話題,取得高收視,這會否是客觀條件下不再拍攝的原因?KK︰「雖然這批劇集未有掀起熱潮,但作為電視台,冇理由自我閹割反映時代的能力,失去了應有的社會責任。既然現在拍一些大路劇都是得20點收視,那何不去作新嘗試?」而KK最新的製作,就是跟FOX合作,拍攝記錄香港金融發展20年的《香港華爾街》。

總括而言,香港劇集的製作,在廿年來已蘊釀出急劇的轉變,要面對外地市場,跟內地合作是其中一條道路,但題材上所受到的限制,將會是二擇其一下的犧牲品。

KK覺得過去廿年,TVB有兩套比較矚目的作品,《金枝慾孽》(圖上)更加是開創宮廷鬥爭劇先河。「可惜及後內地的製作更多更龐大,成了他們另一標記。」至於《天與地》(圖下),KK覺得是成功的,但屬於偶發性,往後未有帶來實質的影響和改變。
《燃燒歲月》這部劇未必有大多人記得,可見當年反應亦一般,但KK覺得有些社會責任,作為電視台是需要去負的。(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