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FBI局長悍衛制度反助攻特朗普4年前當選?《科米的規則》揭關鍵

撰文:影視獨舌
出版:更新:

隨著威斯康辛州和密西根州兩個關鍵搖擺州投票結果的出爐,美國總統大選勝利的天秤已逐漸向拜登傾斜。塵埃未定,特朗普的競選團隊已經在密西根州和賓夕法尼亞州提其訴訟,要求威斯康辛州重新計票。這意味著,2020年的美國大選選舉日非但沒有結果,形勢反而愈加撲朔迷離。

「我們將在未來八年,一起幹出一番事業。」難道特朗普上次勝選後發出的的豪言壯語將慘遭打臉?

今年9月,美國電視台Showtime播出了一部名為《科米的規則 The Comey rule》的政治迷你劇。該劇改編自前任FBI局長科米(James Comey)著的暢銷書《更高的忠誠 A Higher Loyalty》,講述了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這次選舉所帶來的後續影響。

+7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本定於今年11月下旬播出,那時的總統大選已經結束。在本劇的編劇兼導演Billy Ray的反對下,Showtime重新調整了檔期,在9月底正式播出。鑒於本劇中對特朗普並不友好的刻劃,此中因由也就不言而喻了。

電郵門、通俄門與科米

科米是誰?可能觀眾早已淡忘了這個名字,但你一定記得2016年美國大選時牽涉進的「電郵門」和特朗普當選後引發的「通俄門」,而時任FBI局長的科米在這兩樁案件的調查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輿論對他的看法分為兩派,支持希拉莉的人認為,他被特朗普收買了,所以才在大選之中啟動對希拉莉的調查,是對希拉莉的抹黑,直接導致其敗選。而支持特朗普的人則指責他只調查不起訴。

簡單來說,科米因為這件事在兩個黨派中裡外不是人。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特朗普上台後不久,便以不能有效領導FBI為由解除了他的職務。這顯然與科米參與的另一樁重大案件——特朗普「通俄門」有關。

要知道,在FBI的歷史上,此前只有一位局長是被開除的,特朗普甚至都沒有給科米主動辭職的體面。憤憤不平的他在離職後寫下了《更高的忠誠》一書,講述了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以及人們最關注的大選內幕和特朗普其人。倘若從這個角度來看,《科米的規則》更像是一部專為科米「洗白」的作品。劇集共分為上下兩集,總時長為三個半小時左右,上集講述電郵門,下集聚焦通俄門。

在FBI的歷史上此前只有一位局長是被開除,特朗普甚至都沒有給科米主動辭職的體面。憤憤不平的科米在離職後寫下了《更高的忠誠》。倘若從這個角度來看,《科米的規則》更像是一部專為科米「洗白」的作品。劇集共分為上下兩集,總時長為三個半小時左右,上集講述電郵門,下集聚焦通俄門(《更高的忠誠》書刊封面)

《科米的規則》中並沒有多少觀眾所期望看到的花邊猛料,更多展現的是媒體已經曝光的內容,只是以一個當事人的視角對事件進行了重現。對於不瞭解相關事件的觀眾來說,這部劇的最大作用是政治科普,從電郵門事件的起因、到FBI的決策,以及重啟該案調查的經過和結果,都被清晰明瞭地講述出來。

看更多歐美政治、歷史劇評:

《紙房子》劇評:驚天劫鈔犯罪玩足4季夠癲喪 反英雄們有血有肉

逃犯條例下必煲《切爾諾貝爾》 為何政治驚慄劇總能預知未來?

以私謀權:凜冬烈火外必煲Netflix紀錄片!大數據=政治武器的世代

《王冠》S3劇評:英女王唔係施政佈景板!屢以君王智慧化外交危機

身為主角的科米,自然代表了正義的一方。他的家人支持希拉莉當選,他的四個女兒希望看到一位女性總統的誕生,他知道啟動對希拉莉的調查就意味著要承受民眾的怒火,但他還是那麼做了。因為他將FBI看成一個獨立的機構,要忠於美國人民,而非某個黨派。他說:

FBI的工作之所以能夠進行下去,是因為有一個信任和信譽的水庫。這個水庫,是由行業前輩為我們建造並注滿的,我們有必要保護它,把它注得更滿。水庫的問題在於它很難被注滿,但一個小洞就能讓它們流幹。我們的警惕性一旦鬆懈,結果就是如此。

但是,合理合法是一回事,造成的後果又是另外一回事兒了。在《科米的規則》上集結尾,由於電郵門的直接影響,特朗普擊敗希拉莉成功當選總統,劇集的基調開始轉向悲涼,甚至讓人有「世界末日」來臨之感。科米自然成為了眾矢之的。

「忠於人民」為什麼不靈了

僅從劇情來看,科米顯然是滿腔委屈。他是美國民主制度的捍衛者,為了保持FBI的獨立性,始終與提拔自己的奧巴馬保持距離,甚至在明知道會幫助特朗普上位的情況下,依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啟動對希拉莉的調查。但最終的結果是,他迎來了更大的制度破壞者特朗普。

在本劇的下集,特朗普幾乎成為了主角。他不僅打破了總統不得與FBI高層走得太近的潛規則,還以老大自居,招攬科米,希望將他變成只忠於自己的小弟。但這既不符合科米的初心,也有違「FBI從不站隊」的規矩,所以他選擇了拒絕。於是,在總統對安保人員的答謝會上,當特朗普試圖將他拽過來擁抱時,他表現得十分抗拒,為自己的「被解雇」埋下了伏筆。

前半段,科米是制度的維護者,但維護的結果是迎來一個「洪水猛獸」般制度破壞者的上位;後半段,他在與特朗普的鬥爭中徹底失敗。兩相對照,科米的悲劇性就被塑造出來了。無論你站在哪一邊,只有一半的故事都是不準確的。很顯然,《科米的規則》中有對故事講述者科米英雄式的塑造,也有荷李活作品中對特朗普的一貫偏見,只能當作一家之言。

但是,科米最起碼給予了觀眾一個自圓其說的答案,在被特朗普解雇之後,他自動洗脫了「被特朗普收買」的罪名,劇中涉及到的一些重大事件,在現實新聞中也有跡可循,並非戲說。

但事實是,很多美國觀眾對這部作品並不買帳,認為其不僅沒有做到導演在播出前所承諾的「還原事實真相」,還惡意抹黑了特朗普,並指責科米是「虛假的正義」。拿「人民」和「正義」做大旗,是影視作品中一貫的主旨表達,怎麼到了這部作品中就不好用了呢?

究其原因,一來是因為2016年的事件還未過多久,人們眼中的「兩面派」科米大抵還是一副可憎的面目;二來,這與美國當下愈演愈烈的社會撕裂與極端政治抗議行動也不無關係。

前段時間,Netflix上架了一部名為《願者上網 The Social Dilemma》的紀錄片。影片從社交媒體的角度,分析了智慧演算法帶來的極端政治和站隊文化,認為人們長期接受同一種理念的薰陶,便會形成一個個狹隘的小圈子,而「我即正義」和「聽不得異見」就是外化表現。

具體到本劇中,科米稱自己無意干涉大選結果,調查希拉莉只是以人民和正義的名義。但是,在極端政治下,不同陣營的人們顯然都認為自己代表了正義,對自我理念有一種過度保護和防衛的姿態,這有悖於美國政治中的妥協傳統。於是,科米反而變成了異端。

四年過去了,又是一場大選。儘管最終結果還未決出,但媒體預測,不論誰入主白宮,都將引發騷亂。白宮已經加強了防範,商家也用木板將自己「保護」起來,雙方的支持者已經爆發衝突。美國社會所有一切亂象的源頭,就在四年前特朗普當選總統。這也是《科米的規則》這部劇一定要在美國大選前播出的現實意義。

四年過去了,又是一場大選。儘管最終結果還未決出,但媒體預測,不論誰入主白宮,都將引發騷亂。圖為特朗普與拜登的選前辯論(GettyImages)

【本文獲「影視獨舌」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