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越野跑手曾小強與政府周旋4年 反對郊遊徑石屎化見成效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3年前,香港越野跑手曾小強走上街頭,拉起橫額,與百多名市民遊行,反對行山徑石屎化,喚起市民及政府部門的關注。
回顧幾年努力,這名「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的發起人認為,他們的行動取得成功,已不見郊野公園有新的石屎行山徑,並與漁護署建立互信關係。不過,曾小強表示與民政事務處的商討很具挑戰性,因為涉及多個利益團體。

幾年前,反對行山徑石屎化的議題在行山界以至社會鬧得熱哄哄,但最近似乎冷卻下來,原因並非市民三分鐘熱度,而是「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的工作收效,政府部門願意接納民意,尋求改變。

曾小強縱橫山界多年,十分關注香港的行山徑保育議題。(顏銘輝攝)

3年前發起遊行反石屎化

香港郊野的行山徑主要由兩個政府部門修建,分別是漁護署及民政處,漁護署負責郊野公園內的山徑,主要予行山人士使用,作康樂之用;民政處興建的山徑則以接駁村落為主,方便村民出入。在越野跑界享負盛名的曾小強,4年前毅然成立「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在3年前的7月16日,更發起遊行到沙田民政處遞交請願信,抗議民政處在沙田道風山山徑鋪石屎。

回顧4年工作,曾小強坦言最初接觸漁護署時並不順利:「開頭會有阻力,我有我講,他們有他們的解釋,合作不到。」漸漸地,曾小強摸索到與政府部門開會的心得,他續說:「除了表達反對聲音外,還要有實質的建議,要實際及具可行性,不要一開始就提出一些很長遠又做不到的建議。」

3年前,曾小強的「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發起遊行,反對行山徑石屎化。(資料圖片)
曾小強3年前走上街頭遊行,引起政府的關注。(資料圖片)

曾小強當年用問卷向山友收集意見,「集齊資料後,我跟漁護署說『想分享手上資料,了解你們的難處,我都想市民知道你們的困難』。行了這一步,他們覺得我真心想去解決問題,就開始商討怎樣去做」。漁護署的確有向他透露難處,曾小強續說:「以前漁護署的師傅擅長用石砌山路,你見到大嶼山很多路是用大石砌成,但那些師傅退休後,青黃不接,技術及人手流失。」

與漁護署開會前做足功課

曾小強還搜集資料,了解外國的做法,向漁護署作建議。他說:「台灣山徑專家徐老師(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是我最初做資料搜集聯絡到的人,跟住再問漁護署會不會接觸她。之後,漁護署請到徐老師來港,開工作坊,教工人及市民做山路。」

這幾年,漁護署開設維修山徑的工作坊,招募市民參與,使用石頭及木頭等天然物料修路。曾小強說:「(關注小組)成立了4年,我認為整件事是成功的。現在見到有公眾參與的山路維修,有公眾的討論,漁護署又有宣傳及教育,讓大家有更多的認識。」

更多保育行山徑相關報道:

【行山.香港山人】龍脊的無名功臣 老技工:維修山徑是無盡循環

【行山.圖輯】如何修復凹陷行山徑? 橫臥木頭有何用?

【行山遠足】戶外郊遊山友注意!保護香港行山徑 4大要點你要知

【行山】主張天然物料維修行山徑 義工課程推廣可持續山徑概念

【行山.01山記】「麥徑40」第三回登雞公山 考察行山徑沖蝕實況

曾小強回首過去幾年代表「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與政府部門周旋的經歷,他表示已與漁護署有個好開始,但跟民政處交手則是一大挑戰。(顏銘輝攝)

曾小強續說:「我們不會講『零石屎化』,從來沒有這個要求,但大家都明白有些東西破壞了的話,就不能恢復過來。漁護署的員工也喜歡大自然,想做好這件事,大家都有共識,默許不可以再石屎化。」經過幾年的合作及溝通,他表示已經跟漁護署建立起互信,「跟漁護署有個好的開始,但永遠不會有完美結局,只有想辦法做得更好。」

民政處比漁護署更難應付

曾小強最近正與民政處打交道,他講到兩個政府部門的分別,「漁護署自己有班造山路的師傅,但民政處就要找承建商投標,他們不是造山路的人,未必有山路方面的知識。其次是資源上的分別,漁護署在清理塌樹時會儲備一些木材去造路,又會在山路附近找天然石,但民政處就沒有這些資源,他們要出去採購,從什麼地方買木材石頭回來?這是一大問題。」

「漁護署一個部門管理所有郊野公園,民政處就涉及多方面的團體,包括區議會、民政處本身、村民、承建商,所以跟民政處傾很具挑戰性。」曾小強嘆道:「承建商的師傅沒有學過,要請教誰?用什麼石頭及木材呢?他們真的不知道。我們未來會商討,幫他們去找一些義工,或者再請徐老師過來,做一些範本給承建商看,讓他們跟住做。」他覺得民政處有心聆聽意見,但「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曾小強帶記者到屯門徑附近的山徑,指一條被稱為「路不通行」的小徑現已變成大路。(顏銘輝攝)

望建立龐大義工團協助維修

無論是漁護署,還是民政處,在修築山徑上都缺乏人手及技術,所以曾小強認為建立義工團是十分重要的。曾小強說:「靠漁護署員工沒有可能做得完,他們需要大量義工。現在我們要去儲一大班義工,如果有工程要人,隨時可以叫到二三十人出來幫手。」

曾小強常常操山,也多次參與漁護署舉辦的維修山徑工作坊,他表示大多山友都認可義工修路的工作,亦有部分人不明白,「例如用石砌路時,有人覺得石面很滑,你就要耐心告訴他修路的原因。不鋪石,泥的話不滑嗎?其實都很滑。」

他續說:「有些人第一日行山已經行困難的山路,之後就投訴難行。你去得行山,應該不會預計全部平路吧!總會有些意料不到的路,路會崎嶇、會滑。你入去大自然,不是改變大自然去遷就你,你應該初頭去行簡單的路,有了經驗後,再應付較難的山路。」儘管會面對不同的意見,但他認為能夠引起更多人的討論是一件好事。

曾小強參與在四方山上的山徑維修工作。(受訪者提供)

除了組織義工協助政府維修山徑外,曾小強表示未來要向更多市民教育行山的態度,他舉例:「見到山路上的排水坑塞了,好不好停下來,用十幾二十秒去清理入面的樹葉?」他補充,還要向行山人士灌輸山徑設施可續持性的重要,「是不是真的需要幾步一個亭?有時一棵大樹比涼亭更舒適。是不是一定要雲石凳?夏天熱、冬天凍,你會不會坐下去?」

香港的行山徑只會愈來愈長,而修築行山徑是一項永無終結的工作,就算將全部山徑修了一遍,舊的山徑又會開始爛,要開啟新的循環。曾小強希望將保育行山徑的訊息帶到學校,「因為他們是下一代」。

曾小強認為單靠漁護署的人手,難以維修全港山徑,他認為要組織義工團隊協助。(顏銘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