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連儂牆引爆兩岸三地學生衝突 民進黨政府不應火上澆油

撰文:衛木槿
出版:更新:

台灣多間大學學生為支持香港反修例運動,在校園內設置「連儂牆」(Lennon Wall)。不過,近期卻頻繁傳出台灣幾間學校的連儂牆遭到破壞。
在台北,東吳大學9月初連儂牆遭到撕毀,聲援者則以「撕一貼百」回應;位於高雄的義守大學港生於9月13日在宿舍張貼聲援反修例便利貼,同宿舍的陸生見狀後,上前撕毀並向對方動粗、辱駡;中國文化大學9月24日的連儂牆遭到撕毀,並引發肢體衝突;世新大學連儂牆也於10月1日發現遭到破壞。
這些校園情況在台灣將「兇手」劍指陸生,引發兩岸三地學生的衝突與對立,也在初冬的台灣社會引發不小風波。

立法院10月2日邀請國安局長邱國正(右1)率相關情報機關首長提出「國家情報工作暨國家安全局業務報告」並備質詢。(網上圖片)

對於這些衝突,台灣官方紛紛做出回應。總統蔡英文於9月26日在Facebook發文指出,「台灣是民主的國家,不是極權的地盤!在這裡我們包容不同的意見,但絕對不會接受用暴力的方式,對待不同意見的人。」並表示台灣政府正全面了解狀況,要求主管機關積極處理。

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則在10月2日接受立法院質詢時表示,教育部已組成因應小組,在保障學生的言論和人身自由的前提下,就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形做及時處理。而且他更強調對於近來衝突事件,教育部都是直接與各大學校長對話和反應。

民進黨立委蔡適應於10月2日立法院質詢時,懷疑這些在台陸生受到中國大陸的監控,民進黨立委王定宇更進一步促請將破壞校園連儂牆的陸生和陸客列入「不準再允許入境」。對此,移民署長邱豐光答覆「如果違規、違法,我們不會讓他進來」,不過前提是必須經聯審會審查。

東吳大學學生發起聲援香港反修例的連儂牆,日前遭到破壞。破壞者9月19日透過校方人員,在連儂牆張貼道歉聲明,吸引許多學生圍觀。(網上圖片)

連儂牆產生於1980年代的捷克,當時青年為了透過紀念John Lennon(約翰.連儂)來表達對政府體制不滿所設立,其背後有追求言論自由與非暴力抗爭的意涵。可是現在台灣的連儂牆反而成為暴力衝突新戰場,甚至加深兩岸青年對立。香港學生與台灣學生可能會更加仇視大陸學生,而大陸學生可能會被標籤化地更嚴重,甚至落入被排擠的不利狀況。

兩岸三地學生皆有愛護原生社會的熱切之心,如果台灣與香港學生對於本地認同有強烈意識,同樣也要理解大陸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兩岸三地學生因成長環境不同,本身對於政治立場會有不同見解,陸生應該學習尊重不同的政治意見,不能因為不認同連儂牆就有所破壞與撕毀。與此同時,如果台灣號稱要展示自由、民主的社會風氣讓陸生學習,更應該展現民主包容與雅量,並開設溝通場域,而不是重複地讓衝突與對立上演,或者僅僅選擇壓抑某方面的聲音和想法。

東吳大學香港學生Jackson發起聲援香港反修例的連儂牆,日前遭到破壞,目前連儂牆已擴張至原來的2倍大,Jackson於9月19日表示,歡迎在連儂牆上表達對反修例的意見。(中央社)

民進黨政府更不應該見縫插針,提著意識形態的油,來澆兩岸三地學生衝突的火。如果因為雙方理念與想法不合,台灣官方就出言拒絕陸生入境,甚至懷疑陸生是中國大陸滲透的一環,這不是良好的溝通對話方式。而且與台灣民主自由的自豪產生落差,反而變成一言堂,對香港情勢的認識也流於一元、片面。

事實上,誰都不樂見暴力事件發生,但對於處於香港風波輻射地帶的台灣來說,衝突也有可能成為契機。兩岸三地學生應該透過這個機會理解彼此差異,不論政治意識形態如何對立,但人與人交流的實感其實有助於彼此朝著理解與共生的方向前進。而位居執政高位的台灣「大人」們,更應該秉持樂見學生交流的態度來處理問題,而不是為了一時的政治利益犧牲了民眾之間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