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大選】蔡英文大勝後 面對「三座大山」

撰文:郭雪筠
出版:更新:

終於,台灣大選塵埃落定,蔡英文以超過810萬的歷史性高票,戰勝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成功連任台灣總統。對於這個結果,有人意外,亦有人不甚意外,而對蔡英文團隊來說,勝選的亢奮恐怕無法持續太長時間,現實的考驗將一一接踵而至。

香港01台灣大選專頁

https://taiwan2020.hk01.com/

+8

在台灣內部,民進黨其實一直面對着考驗,比如過去四年在解決經濟困頓、青年低薪上沒有太多斬獲,2018年地方選舉中基層的反撲亦殷鑑不遠,是以選前蔡英文政府才會以「與民主國家站在一起」為廣告主軸─在改善低薪、改善人民生活水準方面,並沒有勝過前屆的馬英九政府,只能說半斤八兩;在提升台灣整體競爭力方面,也與前幾任政府一樣,馬馬虎虎、人民無知無覺;唯有「與民主國家一同對抗專制」才能突顯現政府的「特殊性」。

青年普遍面臨低薪問題,對未來的茫然油然而生。 (多維新聞網)

「亡國感」贏了 經濟民生不能丟

縱使蔡英文最終成功靠着渲染「亡國感」大獲全勝,然而意識形態無法用來治國理政。此次選舉結果揭曉後,有部份評論說「喊經濟民生已無法獲勝」,這話還是有些武斷,留待以後驗證。

當然,此次台灣內部因為選舉而掀起的「內戰」,大多集中在兩岸關係議題上。以往台灣社會內部吵的是兩岸買辦得利、兩岸貿易有沒有改善老百姓生活,但此次大選將兩岸議題一下拔高到「往後要不要有選舉」的國仇家恨。如今選舉雖然結束,且隨着香港反修例風波逐漸退燒,「主權牌」亦會逐漸冷卻,但這個種子仍會深藏在台灣社會。蔡英文會否因為民意穩固,反而有意打破兩岸僵局,媒體都在等待。

但是,《反滲透法》話題猶在,「改善兩岸關係等於放棄主權」這個連結仍深埋在台灣青年心中,往後任何兩岸議題,恐怕都會有個陰影,台灣政府在其中的遊移不決是可以預料的。

至於外部環境,隨着中東緊張局勢升溫、美國進入大選年,中美雙方會更理智現實地估算台灣價值,美國對台灣的政策仍是出於對中共的壓制和盤算。台灣在意識形態親美、在現實利益上又得應付對岸,兩方夾擊下處境仍會很辛苦。

期望選舉過後,台灣政壇會先將過去的「重政治、輕經濟」拋開,重新展望未來四年──因為即使站在蔡英文的視角,當選的榮耀也只能持續短短幾個月,5月20日正式上任後,一個個現實問題將會持續挑戰她未來四年的執政。

此次大選將兩岸議題一下拔高到「往後要不要有選舉」的國仇家恨。蔡英文會否因為民意穩固,反而有意打破兩岸僵局,媒體都在等待。(資料圖片)

ECFA、CPTPP和RCEP
無法退避的兩岸課題

先來講講此次大選之前的最重要主角─「守護主權」。蔡英文的支持度之所以從2018年後迅速反彈,香港反修例風波使台灣民間對中國大陸一下子反感是主因,這種快速上升的情緒大幅提振了民進黨的支持度,也讓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的爭論一下子上升到「台灣民主會否消亡」之層面。這種對立在選戰中被不斷放大,選舉結束後未必會消失。

但執政者若想在接下來四年有所建樹,就必須迅速「帶入正題」,許多現實的利益糾葛也由不得台灣猶豫任性。蔡英文最快面對的一個現實是將在今年6月到期、需決定是否延續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過去幾個月間,國民黨以相關議題質疑執政民進黨,遭到輕描淡寫的回覆,比如台灣經濟部長李世光表示「ECFA只影響台灣5%的對外貿易」。當然,選前大家不會追着政府問ECFA是否續簽的問題,選後可就不會如此了。

ECFA「僅佔到台灣5%的對外貿易」這說法,基本就是「何不食肉糜」之翻版。為何當初簽ECFA?2010年,中國大陸與東盟國家形成了「東盟加一」(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日本、韓國亦可能加入,台灣產業長久佈局東南亞,與韓國又有同是「亞洲四小龍」的競爭情結,是否會被邊緣化等問題在台灣上下爭執不休,而後各種周折,終於台灣政府與大陸達成簽署ECFA的共識。

這「5%」看似很小,但集中在農漁產品、石化、紡織、機械等傳統產業,這些產業是不少台灣基層老百姓的生計,而且並不是台灣最有競爭力的產業。正是由於相對弱勢,因而更需要有FTA(自由貿易協定)的保護,尤其是那些靠天吃飯、相對更辛苦的農漁民。

部份政客因為一時的政治正確,以「不能依靠大陸,要走向全球」的老套話術來炒作,不認真、也極度不負責任。同樣的問題,近十年前不是就吵過一次?反對者若覺得ECFA「太親中」所以不能接受,為何不提出替代方案?若提不出,到了2020年的今天還在吵十年前的話題,不是把經濟當兒戲?

「台灣不能全仰賴大陸市場,得走出自己的路」?那且來看看其他經貿協議。

對於台灣心心念念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美國曾以「台灣開放美牛」喊話,日本也屢次以「開放『核食』(核災地區食物)為加入條件」告知台灣。TPP原先「圍堵中國」意味濃厚,特朗普主政後以「保護美國」為名退出,其他參與國改為組成《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在台灣仍不得其門而入的2019年,已經有聲音開始討論中國是否加入CPTPP,新協定主導者日本也曾表態歡迎中國加入,但在台灣,隨着美國退出, CPTPP在台灣媒體的聲量也大幅下降。

國際經貿格局中的第三座「大山」─《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早前也完成了談判,預計今年正式簽署,使中、日、韓、東南亞國家更緊密連結。台灣經濟學者已指出,隨着RCEP的簽署,台灣傳統產業(石化、紡織、金屬等)會再度面臨高關稅的問題。

風光連任的蔡英文,光是經貿議題就要先面對這「三座大山」,這還未算上台灣的整體產業升級問題、外交問題等內憂外患。回顧這「三座大山」,可以發現,許多事情是台灣早就吵過、爭執過、而後好不容易取得共識的;是台灣執政菁英、學者們激辯數個月甚至數年,好不容易才取得的成果。可是,政客用一些政治操作,就可以簡單轉移焦點。

1月11日晚,蔡英文在國際記者會上多次以「中國」稱呼大陸,而自稱「中華民國台灣」。(中央社)

應帶人民跳出「怪圈」

此次大選結果對中國大陸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在大陸的解讀中,這很可能顛覆了對過去二十年兩岸關係的認知─經貿往來密切,能或多或少拉近兩岸的關係。然而,當「經濟現實」與「政治」被台灣年輕一代完全切割後,大陸「工具箱」還有哪些工具可用來打通兩岸下一步聯繫,想必此刻北京當局亦在思考。

台灣大選結束,但兩岸關係的腳步並不會停下來。國台辦在蔡英文大獲全勝當晚即表態「和平統一目標不變」,大陸遏止台獨的力量自然也不會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啟的統一進程自然也不可能停下。而蔡英文在勝選後的國際記者會上說得很清楚,「民選政府不會屈服於威脅」,也就等同於她將挾着超過800萬選票的台灣新民意,持續自信地與北京政府對峙。

回歸到台灣社會,選舉完後,蔡英文或許得問一句─大贏了之後,要怎麼做?

誰都知道台灣的根本問題是經濟不振、產業轉型困難,這一困擾持續二十年,也是台灣高階人才外流的最根本原因,且將使台灣未來持續低薪。然而,當一談及兩岸關係,許多人又變了臉,「經濟已經這樣了,也很難再好轉,但主權不能丟、選票不能丟」─經濟、主權、選票,這三個沒有必然關聯的名詞,被串在了一起。

於是,你談經濟,我就論主權;你談主權,但我又憂慮生計不保。這樣的怪圈,來來回回,轉了二十年。台灣一面喊着務虛的口號,一面又期望着能有務實的改善;一面喊着護主權,一面又知道若經濟產業持續不振最終只會任人宰割。網絡上一片熱血,現實中卻有許多年輕人前去「敵國」打拼,有多少高學歷青年在異國他鄉感嘆「回不去台灣了」。

嘴裏說着「經濟不是全部」,卻有方方面面問題都與經濟掛鈎的台灣,就這樣在「務實」與「務虛」中飄忽不前。經濟問題如是,兩岸議題如是,外交政策亦如是。期望與美國構建「真心」的民主同盟,又無法捨棄最現實最重要的兩岸貿易,害怕拿得到的經濟利益會消失,又難以面對兩岸必須取得的政治共識。

虛虛實實中,台灣蹉跎了二十年。世界的現實很殘酷,從不會停下腳步,等待猶豫不決的台灣。大選已了,激情亦會逐漸平復,願蔡英文團隊能帶領台灣面對問題,真正向前,不要讓台灣再白白消耗下一個二十年。

上文刊登於第19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月13日)《蔡英文大勝後 面對「三座大山」》。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