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駕到:台灣史博館欲引領文創新潮流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從2018年7月起,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展開為期三年的閉館整修,文物陸續遷移至台北故宮博物院、台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存放。在整理、搬遷文物期間,館方發現館藏有近600件相當精美的民俗版畫,便策劃了貼近民間信仰之神祇版畫為主題的「眾神潮—解開版畫神祇的封印」館藏數位圖像應用展,並於當地時間9月4日下午舉行開幕記者會。

台「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表示,史博館不但是戰後三十年的文化藝術櫥窗,未來也是年輕朋友展現設計理念的櫥窗。(許陳品/多維新聞)

台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表示,過去多認為史博館是一個傳統的博物館,自1955年成立以來,65年間已收藏非常多種類的典藏品。他也很感謝許多年輕藝術家發揮才華與智慧,能給舊有館藏賦予新的設計理念,並呈現在未來的文創商品上。他強調,史博館是戰後三十年的文化藝術櫥窗,未來則是年輕朋友展現設計理念的櫥窗,唯有年輕世代和史博館站在一起,史博館才有未來。

史博館文創行銷組組長張錦莉稱,文創行銷組在史博館成立已屆第八年,除了期望民眾走入館內看展(In),也不斷持續進行「把文物帶到外面去」(Out)的工作。就在這次史博館閉館整修期間,發現許多文物不為人所知,例如2019年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理以館藏通貨為主題的「孔方兄與他的朋友們」特展,今(2020)年則是期望更多人能看到傳統民俗版畫,並了解到圖像並非只能放在博物館裏珍藏,而是可走入生活、與日常聯結。

台灣「日目視覺藝術」、「眾神潮」策展人黃顯勛稱,將傳統圖像以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具體呈現在當代生活,即為「眾神潮」特展的主旨。(許陳品/多維新聞)

日目視覺藝術策展人黃顯勛逐一介紹此次圖像應用展所展出的作品,皆是將傳統圖像以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具體呈現在當代生活。首先是「大象設計」團隊所設計、代表育樂的「尪仔標」。設計概念是傳統玩具與現代桌游相結合,並融入傳統信仰中的八位神明(媽祖、文昌帝君、玉皇大帝、增福財神、福德正神、關公、靈應城隍、觀世音菩薩),通過遊戲亦可更加認識傳統信仰。

第二部分展品主題則是「將軍門神」(秦瓊、尉遲恭),取材自門神版畫。雖說傳統在農曆新年才會張貼新的門神,但與如今的日常生活已逐漸脱鈎,年輕世代也不太認識門神為何許人也。「霧室」團隊認為,將過年時貼春聯、門神時,那種歡樂、分享的感覺,設計了作品—「門神愛交陪」。以版畫分色的繪製技巧,分層印在玻璃酒杯,讓使用者可以欣賞交迭的光影和享受相聚共飲的交流與陪伴,連結神祇和生活感。

第三個展品為「品神.神品」,設計師黃國瑜運用大眾熟知的「灶神」、以「食」鏈接,透過神祇圖像繪製進行轉譯,把糕點的概念將圖形與模具相結合,創造出專屬的「灶神」的糕點模具,並特請到台中高齡70歲、原本就從事神像雕刻的 「陳雕刻處」師傅陳文才親手刻制,展現細節分明的灶神樣貌,還原立體想象。

現場另外展示了「眾神潮服」,即以和合二仙、武財神趙公明為設計概念的潮服,以及用文官門神圖像所設計的現代滑板—「心想事成」,滑板既符合了「行」的意象,圖案中又包括了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的坐騎:青獅與白象,同樣符合交通工具的意義,強調傳統文化跨越時代產生新形式的美感,使其以當代的姿態持續與大家的生活同在,呼應人們在生活中對於平安和富貴的盼望。

除了主題展區外,此次特展亦設有「版畫體驗區」和「扭蛋轉好運區」,讓民眾可一同參與。「版畫體驗區」呼應展覽版畫元素,將傳統神祇圖像拆版,製作成黑色線稿印章與彩色圖層印章,提供民眾自行配搭色彩與印刷順序,以及蓋印製專屬紀念明信片,提供民眾對於版畫工藝迭色、套印手作的認識,完成獨一無二的創作經驗。

「扭蛋轉好運區」,則運用史博館館藏圖像開發創意的「眾神護身符」,以插圖的方式重新詮釋版畫神祇幷包含隱藏版本添增蒐集趣味。「眾神護身符」的四位神祇分別為:文昌帝君(學業)、武財神趙公明(財運亨通)、觀世音菩薩(健康平安)與天后媽祖(心願達成)等,呼應了台灣民眾祈求神明保佑的習俗。

「In Touch 眾神潮—解開版畫神祇的封印」館藏數位圖像應用主題特展,即日起至2020年11月1日,在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玻璃屋展出,歡迎民眾一同前來感受典藏數位圖像的轉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