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扇」也分中式日式 漢服復興帶來的文化論戰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隨着漢服復興,市場規模達101.6億人民幣。中國大陸年輕人對於自身的中華文化意識、認同、自信逐漸提高,同時也對日本、韓國傳統文化偷偷挪用文化的行為特別敏感,但是礙於日本較早通過影視、流行進行文化輸出,導致很多年輕人分不清中式與日式的不同。

漢服復興帶動起相關服飾配件的流行,像是香囊、扇子等。日前有媒體撰寫中式傳統扇子的文章,隨即被網友發現配圖的扇子是日本的房州扇。(微博@三聯生活周刊)

日前就發生一起,因團扇引發的中式、日式論戰。天氣逐漸炎熱,除了推出夏季漢服,不少商家也一併推出搭配漢服夏裝的配件,其中最熱門的就是扇子。有媒體寫文介紹傳統中式扇子,被網友發現配圖竟然是日本扇,引起不少網友的好奇,到底哪種扇子才是中式扇子呢?

關於扇子,其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商周時代。古時稱「箑」(音煞),又稱便面、屏面,但扇子最早的功能不是用來搧風,而是作為君王儀衞的裝飾品。晉《古今注.輿服》載:「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故作五明」。「五明」,即五明扇,是用於儀仗的一種掌扇。

最早的扇子其實不是用來搧風,而是用來擋風沙。圖為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局部),圖中即用於儀仗的一種掌扇。(百度百科)

那時的人們會用雄雉雞絢麗斑斕的尾羽,製做成翟扇、長柄的雉扇等,成了展現帝王威儀的象徵之一。也因為多使用鳥類的羽毛製成,因此「扇」才會用「羽」字構成。

而民間則流行用植物製成的扇子,像:藤扇、蒲扇、葵扇等;另外,隨着絲織技術發達,還出現一種以絹製成的紈扇。而這種外型為一個扇面連接一根把柄以手持把柄揮動扇面搧風的扇子,通稱團扇。

扇面有方型、圓型、橢圓型,或其它特殊造型。清《杖扇新錄》詳細記載一種竹製團扇-鴨腳扇的細節:「以竹片長尺餘,三分留一,以為柄。劈為二,薄而密,作數十片,以細線編之如帚,用紙或絹粘其兩面,錦緣其邊,作團扇形,亦可書畫。扇甚輕,形如鴨腳,故名」。

這個作法與日本團扇-房州團扇非常相似,同樣都是由寬竹片當扇柄,再將竹子劈開細竹絲、用絲線定型,再糊上紙當扇面。根據學者研究,中國團扇大約於日本奈良時代(710-794年)傳入日本。

福建福安當地製作的官埔油扇,上頭有相當細密的扇骨。(微博@夏晚松)

除了鴨腳扇外,中國竹製團扇還有其它的製作方式,像是福建福安官埔油扇,其扇骨是由一整根竹子製成,扇骨細密且扇面還有弧度,並用桐油糊扇使其更加耐用。福安當地過去每逢端午,娘家都要給女兒「送節」,而油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禮品。

爬梳中國團扇的發展歷史後,對於何謂中式、日式扇子,應有更具體、包容的看法,不是將沒有中間扇柄的團扇全都一骨腦地劃到日式團扇,也不是無意識地把日本的東西直接拿過來用,還稱唐代時就是如此。對於任何文化上的事物,都需要廣泛地多方閲覽,才能更有效地區分出中式與日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