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擬投4000億新台幣「潛艇國造」 大部分核心技術靠引進

撰文:施予
出版:更新:

台灣擬透過「潛艇國造」計劃建造8艘潛艇,預算將耗資4000億新台幣。日前,台灣舉行了台軍「潛艇國造」項目開工暨龍骨安放儀式。安放龍骨是潛艇建造工作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也意味着台軍準備20餘年的潛艇計劃有了實質性進展。
據報道,台灣「潛艇國造」計劃的首艘潛艇將在2024年下水,2025年服役。

「潛艇國造」一直是台灣地區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早在1999年台灣購買荷蘭退役的「旗魚」級潛艇遭拒後,台灣就出現了「潛艇國造」的呼聲。當時,台軍也看準時機推出了擴充潛艇部隊的「海神」方案,最有建造潛艇潛力的台灣「中船」公司也出台了自建潛艇的「潛龍計劃」。在這之前,「中船」公司還建立了一個擁有46名成員的研發小組,並投資2,000萬新台幣,通過仿製德國209級潛艇結構,試製出潛艇的中後段和艇艉之間的「圓柱和圓錐體」耐壓殼部分。

2002年10月,「中船」公司首度公開「潛龍計劃」,並邀請媒體記者現場參觀已試做成功直徑為5.5米的潛艇耐壓殼體。2003年第一季度,「中船」公司完成了「潛龍計劃」的第一階段工作,並對外宣稱其對潛艇整個生產過程已有相當程度的掌握,獨立建造潛艇已經沒有技術問題。2003年,台灣還在海事防務展首次展出「國造」潛艇的模型(外形和美國「白魚」級潛艇改進型別無二致)。2004年,台灣當局成立了潛艇國造跨部會推進小組,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正當「中船」公司志在必得之時,2005年台灣當局宣布放棄「潛艇國造」計劃。

2006年,台軍外購潛艇仍未出成果,「中船」公司再次提出「潛艇國造」計劃,引發熱議。對於「中船」公司的雄心壯志,媒體依然冷嘲熱諷,一些專家也表示不抱信心。

世界上能夠自行建造潛艇的國家屈指可數,也反映了自行建造潛艇的難度。「中船」公司也曾表示:「潛艇構造比水面艦艇複雜、精密,目前的計劃管理還無法獨立完成全部施工程序及設計工作,需要外國廠商提供協助才能建立。」雖然「潛艇國造」波折不斷,但並沒有放棄。2012年2月,台當局有官員表示「潛艇國造」是確定要執行的策略,這也說明台灣當時仍秘密推進 「潛艇國造」計劃。

2016年,「潛艇國造」計劃再度啟動,台海軍編列了5億新台幣預算用於「潛艇國造」第一階段合約,項目代號為「海昌計劃」。潛艇總體設計由「中山科學院」和「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共同負責,2018年4月,美國國務院批准美國廠商向台轉讓相關潛艇設計和製造技術,在美國的撮合下,英國、日本、德國等國的技術人員參與潛艇的設計和建造準備工作,台灣還從印度、韓國、西班牙等國聘請退休的從事潛艇設計製造的人員,並從美國、德國等國引進了建造潛艇的相關設備。在多方的技術支持下,台灣基本具備了建造潛艇的能力。

潛艇國造工程舉行安放龍骨儀式。圖為試製的潛艇船段。(《聯合報》)

根據台媒報道,新型潛艇長約70米,寬8米,水下排水量2,500噸至3,000噸,屬於中型潛艇,計劃共建8艘。從台公布的潛艇模型來看,潛艇外形設計融合了荷蘭「海象」級和日本「親潮」級兩種潛艇,拉長水滴型的基礎上舯部採取了葉卷型設計,流線型圍殼配備了圍殼舵,圍殼前方根部與艇體的結合部前緣採用了填角設計,進一步降低噪聲。台「國造潛艇」還採用當下流行的X型尾舵,這種尾舵四個舵面都可以獨立控制,可充當垂直舵和水平舵的雙重功能,可在水平面和垂直面產生操縱力,因此其舵效要比十字型尾舵高出30%至40%,使潛艇獲得更好的水下操控性能,提高潛艇的水下機動性,此外,其在安全冗餘度、降低潛艇反射強度等方面優於十字形尾舵。

推進系統方面,動力系統採用了傳統柴油機-電力推進系統,配合使用的是7葉大側斜低速螺旋槳,主機為德國提供的MTU大功率船用柴油機和交流發電機,蓄電池由台灣的公司提供。螺旋槳是潛艇最重要的噪聲源之一,台軍裝備的「海象」級潛艇採用的5葉螺旋槳,而新型潛艇採用7葉大傾斜低速螺旋槳,能保證一定航速下槳葉背面不會發生大面積空泡,在推進效率和噪聲方面得到了較好的平衡,當今世界大部分常規潛艇都採用這種螺旋槳。

武器方面,新型潛艇配備了6個直徑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可發射MK-48 mod6型魚雷、「魚叉」潛艦導彈以及水雷,武器數量應該在18枚左右。作戰系統和聲吶系統由美國公司提供,應該是美國核潛艇上型號降低性能的版本,聲吶系統包括圓柱形的主/被動搜索和攻擊聲吶、大尺寸中低頻舷側陣聲吶,具備較強的態勢感知能力,夠探測水中不同方向和不同距離的目標。

雖然名義上說是「潛艇國造」,但大部分核心技術都要靠引進。2016年7月7日,台方報告稱,潛艇建造所需裝備分為25類,台灣具備可能製造能力的有19類,另外6類必須從外地獲得,包括柴油機、綜合作戰系統、聲吶系統、魚雷、導彈、通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