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訪台疑雲背後:美國保台海秩序不等於兵衛台灣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七月以降,美台關係在美國政府主動「做多」下,再次鼓譟台海秩序的不穩定。表面上美國政府維持「以台製中」策略,讓台灣內部多安心於一系列的美援東來,但美國保台的認識固於台海無戰事,並未推及兵衛台灣的一天,台灣內部「倚美侍獨」派不應留有錯誤期待。

當然,美國政府頻頻藉台灣議題對北京出招是事實,但細究中美台三方如今緊張不懈,總歸各方對於「維護台海秩序」的理解存在「二律背反」的矛盾使然。

整理過去短短一周美國政府對台釋出的「正能量」,可謂頻繁且高能:先是美國國防部7月15日批准1.08億美元對台軍售,其中包括坦克等作戰車輛的零部件以及提供技術支持條款,該案如果獲得通過,將是拜登(Joe Biden)政府任內第五度對台軍售,也將是今年通過的第四批對台軍售。緊接着三件美國涉台事件,不約而同皆發生在7月19日,分別是英國《金融時報》7月19日獨家報道,稱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計劃8月率團訪問台灣、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證實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本福特號」(USS Benfold)例行性通過台灣海峽此一「國際水域」,以及人在台灣訪問的美國前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針對台灣防務,提出應提升國防預算與台灣男女都要服一年以上兵役的建議等。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原有意在今年4月訪台,不料行前4月7日公布自己確診新冠肺炎,訪台行程自此宣告延後。(AP)

對於軍售、要員訪台,乃至台海自由航行問題,台灣方面或基於敏感認知,對於美國對台軍售,循例感謝美國對台安全承諾,對於「本福特號」穿越台海僅稱「狀況正常」,至於具有高度政治性與衝突性的佩洛西訪台傳聞,台灣外交部則迅速回應「沒有接獲相關消息」。民進黨政府現階段「伏低不躺槍」、以靜制動的姿態再明顯不過。

同樣採取以靜制動的一方還有北京,眼見美國政壇躁動,佩洛西訪台一事如果成真,代表美國國會攜手行政部門遏制中國崛起「再下一城」,「是絕對踩不得的高壓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遂提出嚴重警告,「一切後果須完全由美方負責」,可見程度並不一般。

此外,在相對已成為中美「競爭性常態」的對台軍售與美艦航行台海事上,北京基本也呈守勢作為,在美國對台軍售「歷史成案」下,中國國防部僅以「干涉中國內政」、「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回應日趨頻繁的對台軍售案,已是相當克制。另在美艦持續主張台海「國際海域」自由航行宣傳的當下,解放軍航母「山東艦」同在19日行經台灣海峽往南航行,程度上也是履行其內海主張,與美國主張相稱而行。

山東艦航母被指7月19日現身台海中線以西。(示意圖片/央視截圖)

可以說,兩岸在應對美國刻意「找事」下,不論是台北儘量裝作若無其事,還是北京保持喊話以節制,都片面刻劃了兩岸政府現階段先以靜觀動的一面心思。然而,綜合比較來自華府的動、北京的不動,以及台北的「不敢動」,三方視彼此動靜皆不宜的衝突,實則肇因三方對於「台海秩序」的維護與想像,存在規律中的矛盾:中美兩造各自依據己方普遍承認的原則創建起來、被視作公認的命題行事,惟兩者受限各自理性與經驗界線去延伸認識,終於反映在什麼才是台海秩序的維持問題上,出現實踐上的扞格。

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二律背反」(antinomies)哲學概念,示意「相互聯繫的兩種力量的運動規律之間,存在的相互排斥現象」。在康德的哲學概念中,「二律背反」指對同一個物件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或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是卻相互矛盾的現象,或相互衝突或自相矛盾。放諸中美霸權競爭與台海現勢,顯然也存在類似的景況。

美軍「本福德號」伯克級驅逐艦7月19日亦駛經台海。(Facebook@U.S. 7th Fleet)

諸如中美政府迄今都秉持「維護台海秩序」為其行動價值的依歸,但表現在具體作為,華府顯然是以動制靜一派的代表,在中美強權競爭的壓力下,美國政壇如今普遍相信,唯有不斷施壓、進取,以遏止的方式阻斷北京擴張,才能保有區域以及美國期待下的台海秩序。而這個穩定且相符美國期待的台海秩序,主要表現在兩岸分治的政治現實依舊,以及消弭北京武力犯台意願、台海不起戰端。因此,在美方的秩序律下,其動是為了維護靜,但此般意識不僅恰恰與北京期待的秩序律相反,甚而因此揚起齟齬塵埃。

就北京視角來看,美方屢屢進犯政治紅線孰不可忍,從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時代迄今,美方不再避諱一中原則,從屢遣高級官員訪台到對台軍售一案接一案,再到遣美機艦試探台海航行尺度,美國政府毋庸置疑是主動在「台海秩序」挑事的一方。在西方偏視下,北京回應的許多行動都被視作為顛覆西方期待的秩序而來,但從北京相對保守、保留的「反擊」觀之,其戮力的目標不過是企圖設下護欄,示意美國等區域外者既然尊重並有意維持「台海秩序」,即當適可而止,莫再進犯。

借用康德「二律背反」哲學,固然只能就中美在「台海秩序」律上的認識分歧給出敍事,無助背反解套。然而,在美國「以動求靜」的秩序律背後,問題更大的可能更在「不敢動」的台灣一方如何理解——台灣內部存在普遍「北京來犯、華府來救」期待,在獨派、台派心底,近年也應國際格局變化,油然而生「倚美侍獨」的搭便車心態,美國政壇或大或小的友台言行在台灣特定政治期待與意識形態目標追逐下,獲得累積且放大,昔日模糊的「華府來救」,如今具體討論走到「台灣不是烏克蘭」、台灣有「矽盾」優勢、「台海有事,美軍會來援」的衍生劇本。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訪問團訪台,7月19日前往台灣總統府拜會蔡英文(右)。圖為訪團成員前美國國防部長艾斯培(左)與蔡英文交換意見。(台灣總統府提供)

是以,過度放大美國保台想像,對於台灣而言,是必須「動心忍性」的政治課題,台灣必須清楚美國之所以在各領域表現友台與支持台灣力道,在其保台基礎不脱離「維持台海秩序」的認識左右下,舉凡遣使訪台、對台訴諸防衛能力,乃至拜登幾次脱口稱美國會出兵防衛台灣等,重點皆不指涉美國在台海開戰後將如何協防台灣,美國政府目前窮盡所有的對台示好,主要也唯一意在對北京做出態度,以防止台海突發戰事,避免其「維護台海秩序」的理解遭受破壞。

總的來說,台灣對於美國「棄台論」戒慎恐懼的同時,轉身再對美國「保台論」充滿想像並無助提升實質安全,美國利益下的保台,保的是符合美國期待的台海秩序不變,並非台灣擴張詮釋的出兵保衛台灣,「保台海秩序」與「保衛台灣」有別,前者是概念,後者是行動,兩者在實踐上存在一定落差,如今「不敢動」的台灣在中美一動一靜間,自當保有自知之明,才不致誤判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