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訪美:展示開放性,「求道」兩岸政策︱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台灣大選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日前結束「訪美」行程。自侯友宜競選團隊抵達美國後,「造勢」運動便一波接一波,緊鑼密鼓,但重點各有不同。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侯友宜競選辦公室釋放的信息,聚焦在「台美對話與深化」、「外交突破」、「台灣安全」、「兩岸對話」四大議題。在拜會美國重要政治人物以及四大智庫時,侯友宜將其歸納為「嚇阻、防衛,對話」的「3D戰略」。

9月18日侯友宜(中)拜會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美方涉台人士卜睿哲(左)、葛萊儀(右)均有與會。(Facebook/侯友宜)

對此,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立即在島內做出回應。國民黨中常會上發出的信息,一是強調侯友宜此行非常成功,顯示國民黨「團結的力量回來了」。二是強調侯友宜提出的「3D戰略」,實際上是國民黨「2D戰略」(嚇阻與防衛)的升級版,稱如此有國防、有對話,有產生嚇阻的效果並降低風險,是集體的智慧。

筆者認為,侯友宜此次「訪美」,除赴美國「政治交卷」,吸引北美僑民的選票外,更重要的含義在於:其一,向美國展示國民黨的開放性。這也是侯友宜成為參選人的意義之一。其二,國民黨的定位從台灣最大在野黨調整為追求參選執政,侯友宜作為國民黨開放體制下推出的參選人,「訪美」之意包括「求道」兩岸關係政策。

侯友宜在「訪美」的第八天進入「高光時刻」,他到訪的最後一站是舊金山。儘管他是四位候選人中最後一位實現「訪美」的,但也似乎應了一句古話「好戲在後頭」。

9月17日AIT主席羅森伯格(中)陪同侯友宜(左三),全程參與了大華府地區的僑界晚宴。(侯友宜競選辦公室提供)

從國民黨對侯友宜「訪美」行程發佈的新聞稿看,重點突出侯友宜具有「為中華民國努力拼外交」的格局與能力,核心亮點在於宣傳侯友宜此行已成為國民黨2024大選翻轉選情的最佳舞台。

民進黨方面的反應則快速而不強烈。民進黨中央以及民進黨新北市議會黨團出面召開了記者會,抨擊侯友宜「訪美」是「失業來美國賣漢堡」,儼然「忘記了自己是新北市長」。綠媒還對侯友宜在美國暢談三民主義進行了抨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反駁是:民進黨的朋友每天奉行「台獨」黨綱,已經搞不清楚國父思想,搞不清楚「中華民國憲法」。

這不由讓人聯想起2020年韓國瑜以高雄市長身份參加大選時,被民進黨攻擊得「體無完膚」的境遇。台灣民眾對當年韓國瑜宣佈參選,拒絕「訪美」,以及民進黨勝選後,如何在島內變相實行輿論管制,推行「國安法」等「雷霆萬鈞」的做派,想來一定記憶猶新。

2020年韓國瑜以高雄市長身份參加總統大選。(洪嘉徽攝/資料圖片)

除綠營出現進入到臨近「投票平靜期」的狀態外,美國的反應也十分「克制、含蓄」。美國學者在媒體公開評論稱,侯友宜這次是有備而來,充滿亮點。這有高度肯定的含義,又似乎「言簡而意不賅」。如何降低兩岸風險?如何穩定兩岸關係?台灣安全與區域穩定究竟是什麼關係?美方的「含蓄」,引出一串串疑問。

要回答這些疑問,涉及國民黨體制的調整,即侯友宜是從開放性的角度,接受國民黨徵召成為參選人。作為台灣最大在野黨的參選人,侯友宜需要在美台關係上,「求道」兩岸關係政策。換言之,即國民黨對兩岸關係的重視度將提高,而國民黨如何才能避免被美國反華勢力貼標籤?這又涉及到美國與國民黨參選的關係。

先看侯友宜自己怎麼說。以其對「3D」戰略的解釋為例。

侯友宜說,他來美國最重要的⽬的,就是闡述台灣如何建構⾜夠的能⼒,以實現能夠讓全世界都安定的願景。他的目的是讓各⽅知道,台灣未來領導⼈的態度堅定,有信⼼與美國和全球各國站在⼀起,解決國際社會問題。

侯友宜近日訪問美國,並在紐約時間周五上午參加重量級智庫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的座談會。(侯友宜Facebook)

侯友宜競選辦公室指出,競選辦的重點是突出侯友宜主張兩岸應加強對話,增進兩岸的功能性互動,降低爆發衝突的危險。總之,侯友宜整體講話的基調,顯示他是「海峽風險的降低者」。這確實是一個亮點。

何為侯友宜與國民黨的開放性?

看點是,侯友宜原不屬於國民黨核心體系。而這次陪同侯友宜「訪美」的成員安排,包括前國民黨主席江啓臣,國民黨現任副主席夏立言等,說明國民黨有意通過侯友宜「訪美」,向美國展示國民黨具有更多的開放性。對於侯友宜在美國與AIT主席的互動,島內最流行的說法是,這是侯友宜過去的職務,帶來他與AIT的交情。

其實,這是美國從自己的利益格局出發,給國民黨發出了比較正面的信號。但不等於說美國今後不給民進黨發信號。前面提到,美國智庫學者所說的「有備而來,充滿亮點」,就是這種「含蓄」。

為什麼說侯友宜「訪美」之意,在於「求道」兩岸關係政策?

這種說法,是考慮到台灣現在的輿論環境以及藍營內部特有的受眾特點,展開看,層次有三。

其一,侯本人的講話,一方面可以理解為,若他當選,將對大陸「展開對話窗口」。雖然在「一個中國」立場方面,又明顯拉開與大陸的距離,突出「中華民國」。同時在「親美」方面,程度似乎也有所控制。這可從其意欲對國民黨內一直存在的疑美派進行平衡的角度理解。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總統候選人侯友宜。(Facebook@中國國民黨 KMT )

其二,美國的對台政策,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皆認為美國的利益在於既不放棄在兩岸之間作為唯一「中介人」的地位,也不回避對台灣政治的介入,以增強美國影響力。對美國來說,要實現對台灣政局、台海局勢的操控,現在遠不是過去穩操勝券的「兩邊押寶」模式那麼簡單。

美國的考慮還包括現階段島內政治的失衡、國民黨組織的失和、大陸對台政策影響力的上升、兩岸關係與區域經濟發展和地區安全關係,以及中美關係的走向等。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目前的美國對華政策制定者認為,對華遏制政策需要調整。他們認為如果將對華接觸政策的目標調整為鼓勵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體」,也許更加符合美國的現實利益。

侯友宜近日訪問美國,並在紐約時間周五上午參加重量級智庫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的座談會。(侯友宜Facebook)

侯友宜到美後,第二天就拜見的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外交關係委員會(CFR)等美國智庫就有這方面的研究,其綜合結論認為,中國的行為受到美國對華接觸政策的各種影響,使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體」是一個成功的政策。

可見,侯友宜除向美國展示國民黨的開放性外,展示國民黨在「美中台」之間,「求道」兩岸關係政策是其需求。除「台美關係」外,侯友宜「訪美」對關鍵性的兩岸關係帶來的變化,才是影響台灣政局以及大選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