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大選|這場選舉只有賴清德與「非賴清德」之爭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進入倒數階段,距離11月24日登記截止日迫在眉睫,台灣在野陣營整合作業依舊卡關,國民黨堅持「民主初選」,民眾黨則堅持以「民調」決勝負,目前雙方毫無共識。然而,結合今屆台灣大選是決定兩岸未來和戰關鍵的一役,哪怕台灣在野「藍白合」的話題已折騰數月,根本來說都只是台灣政治茶壺裡的小風暴。

本質上,今屆台灣總統大選只有「選民進黨與不選民進黨」的分別,只有賴清德與「非賴清德」之爭,檯面上的「藍白配」或「白藍配」都是次要,「藍白合」迄今的瞎鬧騰,相當體現台灣政治發展的格局觀,也寫實了台灣政黨與政治人物厚顏自利的一面。

綜合台灣媒體、機構所作民調,今屆台灣總統大選朝野主要四位參選人的目前聲望,民進黨籍參選人的賴清德始終保持近四成的支持度穩定領先,國民黨籍參選人侯友宜與民眾黨籍參選人柯文哲則各持20%左右的支持度互有領先,經常性輪排二、三位,無黨籍參選人郭台銘則敬陪末座。簡言之,一旦在野三組參選人未能有效整合,那民進黨將有望在賴清德與一盤散沙的對決下,繼續執政。

反過來說,考量台灣選民約有六成比例支持應該政黨輪替,又侯、柯兩陣營各懷抱二成以上支持度,若整合有成、實現「1+1」至少等於二的理想,那麼「非綠」的在野聯合執政並非毫無期待性。

針對藍白整合,侯友宜(左)陣營拋全民實名制投票的「民主初選」,柯文哲(右)陣營堅持要舉辦電話民調,兩黨迄今就人選出線方式共識難尋。(Facebook@侯友宜、柯文哲)

正是基於這樣的政治盤算,國民黨與民眾黨終於10月14日展開了黨際協調會,由前國民黨秘書長、現任侯友宜競辦執行長金溥聰與前台北市長、現任柯文哲競辦總幹事黃珊珊領軍坐下來談。

毫無意外的,除了在同屬「非綠」陣營、同樣懷抱「下架民進黨」的目的之外,國民黨與民眾黨在組織殊異、意識形態與政策立場上少有交集,各擁其主、取得正位的代表資格成了兩黨政治接觸的唯一目標。眼下兩黨糾結人選產生方式,究竟是要設點開放全民「實名制」投票預選,還是逕自採用電話民調出線,各說各話、各有立論的背後,實則仍是利己為大,各種理性化的說詞,不過是為掩蓋我黨應當正位,你黨理所當然從屬充任副手的動機。

這是台灣在野陣營「藍白合」始終不合的癥結,在「下架民進黨」口號喊得堂而皇之的同時,兩黨均帶有強烈「成功必然在我」的心態,以致整合困難重重。兩黨在過去很長期間都明確點出,台獨因子濃烈的賴清德一旦當選,兩岸關係即現「兵凶戰危」、台灣青年上戰場,強勢輸出「民進黨等於台獨,台獨等於戰爭」的恆等式。但這並無改兩黨的整合形式。這一方面體現兩黨與政客為黨自利的心態擺放在大選大局之前,也是將黨利擺放在台灣安全與未來發展輕重之先。

事實上,政黨競爭與合作必要先有理念,才後有技術性整合問題;先明確好政治目標,其後的偏好排序才論理成章。然而,盤整國民黨與民眾黨的數月以降的紛擾,始終在於人選產生方式的技術性問題,以及「誰正誰副」的排序,誠然無視嘴裡說的和平理念,以及「下架民進黨」的政治目標,以至於歹戲拖棚、醜態百出。

在「藍白」協商期間,侯友宜競選辦公室執行長金溥聰質疑柯文哲競辦總幹事黃珊珊能否代表民眾黨與柯文哲,為本已困難重重的兩黨整合增添變數。(資料照片)

由於兩黨純然自利、好論大局卻總是口惠,使得他們始終看不清自己的定位與應盡事宜。把格局打開,不論從中美關係、美台關係還是兩岸關係來看,台灣這一場至關重要的大選,都只有「選賴清德或非賴清德」的差別,奈何侯友宜與柯文哲迄今都太高估自己名字的份量,以至於捨我其誰。大局的現實律靜下,侯、柯兩人都應該叫做「非賴清德」,這才是他們在這場大選裡的唯一身份與標籤,傾兩黨之力擠壓「侯柯配」或「柯侯配」,不啻是捨本逐末之舉,也不過是兩黨黨眾圖續飽政治私囊的小我主張。

台灣民眾黨2020年台灣選舉後成為第三大黨,政治能量與話語權獲得明顯提昇。(網絡圖片)

除了侯友宜與柯文哲個人都太高估自己名字份量外,放大到國民黨與民眾黨,也存在同樣的盲點。綜觀兩黨在許多政策,尤其兩岸政策上,說真的與民進黨的差異,只差沒有台獨,但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他們多了與北京議和與接觸的空間。就這一點來說,在兩岸關係的選擇上,兩黨代表的也是「非民進黨」。

這並非粗暴剝奪國民黨與民眾黨兩黨與侯、柯兩人的主體性,而是在今屆大選以及中美台關係結構下,兩黨被結構決定的本質意義,拒絕這一層對於自我的再認知,是「藍白合」迄今只能持續「藍白鬥」無解僵局的主要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