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研院學者吳介民:台灣民意默認兩岸難以「維持現狀」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台灣中央言屆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4日表示,「疑美恐中」在今年台灣大選發揮的作用難以量化,但「中國因素」長期效應仍在,中研院民調顯示,愈來愈多台灣人認為台灣未來難以「維持現狀」。

綜合台媒報道,政治立場向來傾向獨派的吳介民在日本東海大學參加「台灣總統選舉和美中因素」研討會時表示,對於「中國因素」影響今年1月結束的台灣大選持否定論、淡化論的人認為,相較於「中國因素」在2016年、2020年台灣大選都扮演決定性角色,可以感受到台灣整體社會氛圍因為顧慮北京,而影響選民投票行為,但吳介民主張,「在這次選舉,中國因素似乎沒有爆發成決定性因素」。

台灣民眾對於台灣前途的看法,仍以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為主流。(路透社)

吳介民表示,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觀察台灣總體民意的變化,他個人對於「中國因素」持肯定論。「中國因素在這次選舉發生幾個重要作用,包括對富士康集團查稅、查用地,逼退郭台銘參選」。

吳介民認為,北京可以對郭台銘有這種影響力,在於郭台銘在中國大陸有大量資產。北京雖然無法指定「非綠營」的總統候選人,但「可以讓特定的人不能選」,具有一定程度的否決權。

吳介民援引過去8年對台灣選民的民意調查,指如果對統獨選擇採取「一題問法」,此刻選擇要維持現狀、獨立、還是統一,有超過8成的台灣人選擇維持現狀,統一最沒有市場。

2024年1月13日,台灣舉行總統大選,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獲勝,民進黨連續第三屆執政。(梁鵬威攝)

如果繼續追問要選擇「維持現狀後獨立」、「維持現狀後統一」,還是「永遠維持現狀」。合併分析後發現,支持「統一」的依舊最低,但支持「維持現狀後獨立」的民意卻上升,在蔡英文2020年連任時,曾一度高於「永遠維持現狀」的民意。「不過,近3年多以來,支持「維持現狀後獨立」的民意逐年下降」。

針對台灣民眾對兩岸統獨的未來預期。吳介民援引歷時調查數據指出,在2019年之前,認為兩岸未來會「統一」與「台灣獨立」的民意互有勝負。到了2020年,預期台灣未來會獨立的民意最高,和預期會統一的民意相差20多個百分點。不過,兩者差距之後逐年縮小。時至2023年,認為台灣未來會獨立的民意微幅高於統一,排在第3的是維持現狀。

吳介民表示,從以上民調最重要的發現是,大多數台灣人目前都想要維持現狀,但絕大多數台灣人也都認為不可能永遠維持現狀,台灣未來不是統一,就是獨立。而在這兩個選項中,選擇獨立的高於統一。

吳介民提醒,擔憂台灣「被統一」和中國施壓統一的比例也呈現升高趨勢,「來自北京的認知作戰,則仍然是台灣政府和社會的頭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