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搖籃到墳墓 瑞典福利何以哉?

撰文:羅恩賜 陳奕謙 余俊亮 葉家豪 曾柏川
出版:更新:

常言香港人生存非生活。在這個城市,彷彿日子難以過得好。遠在北歐的瑞典以宜居聞名,福利制度有「由搖籃到墳墓」之稱。是崇外心理還是他方較好?福利模式又會否養懶人?我們拒絕道聽途說,親赴瑞典半個月,由小孩子呱呱落地到老頭子白髮斑斑,零距離體驗他們的生活如何受惠於社會制度。記者:陳奕謙、曾柏川攝影:羅恩賜、余俊亮剪接:葉家豪

瑞典人的生、住、病、老系列:

【生兒育女】安心湊仔半日閒【安居樂業】住房權利非炒賣【病不畏貧】政府包底醫藥費【老有所依】全民退保不是夢

全面了解瑞典模式及社會制度:

福利主義非窮人恩物 中產亦可受惠其中公共交通劃一收費 連票價也有政治問責?工會運動穩定社會 集體談判保障工人議會強調地方自治 公民意識從此培養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好似任何一個位置都適合閒坐,與朋友談上半天。(余俊亮攝)
+3

後記/ 陳奕謙

「在全個瑞典,最忙的就是我們四個。」在瑞典的日子,我們不時掛這句在口邊。是自嘲,也是真實體會。

出發前已知道瑞典人的節奏,隔幾天才回覆電郵是等閒事。來到斯德哥爾摩,不時看到當地人下午四、五時就踏單車下班,享受他們餘下半天的生活。約朋友吃個晚飯,或到海邊吹吹風。焉不羨慕。

跟瑞典人談起來,不難發覺他們有一種自豪感,愛跟你說「我們瑞典人是怎樣」。自豪的不是有甚麼大品牌,而是談他們的習慣、文化和制度。例如,他們以社會平等為榮,總說公司的上司下屬沒有甚麼階級觀念,又「習慣交稅」幫助有需要的人。

我們的受訪者有的是預先聯絡,有的是到埗後碰上。萍水相逢,但全部都很樂意幫忙,甚至不多問工作詳情。「我完全配合你們需要」,不只一個受訪者這樣說。那份社會之間的互信,外人也完全感受得到。

還記得跟新手爸爸Mattias在陽台訪問,他留一歲未滿的孩子在室內與筆者玩,毫不擔心會否照顧不周。退了休的老伯,在公屋屋村外見我們探頭探腦,翌日就讓我們登門造訪,分享自己的往事。還有移民當地多年的周老闆,夜晚打烊了,還拉着我們四個陌生人上他的家,由家人談到做人。

當然,有的瑞典人也會跟我們談到香港印象,知道這個城市地少人多,滿是高樓。大車廠的公關大叔還問及中國對香港的影響,提到雨傘運動的事。

半個月時間,二十多個訪問,或許是走馬看花,但對瑞典的家庭、住屋、醫療政策等都算知個概梗。只不過制度以外,報道難以表達的是他們的社會文化和觀念。沒有思想和意識上的同步,瑞典那種福利模式只怕難以行之有效。但與此同時,人如何理解平等、需要、生活等概念,亦受經濟結構這個下層建築影響。孰因孰果,只怕說不清。

斯德哥爾摩的建築物不高,日落黃昏的景色特別耐看。(余俊亮攝)

以上部份文章刊於第13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9日)。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