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綠債成新浪潮 香港宜「借北風」建環保金融生態圈

撰文:區嘉俊 文顥宗
出版:更新:

2019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年度風雲人物」,年僅16歲的瑞典環保鬥士通貝里(Greta Thunberg)當選,她發起的全球氣候運動獲形容為「地球所面對最大議題」。這個議題也在金融界引起廣泛關注,綠色債券更成為新興的投資工具,中國人民銀行估計,內地每年需要至少3萬到4萬億元人民幣的綠色投資。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過去長期存在「股強債弱」 的情況,在內地綠色基建項目投資大增這股「北風」下,有望借綠債突圍,聚攏綠色投資者,構建成綠色金融生態圈。

綠色金融是希望金融市場在作融資活動的同時,也可以改善氣候、造福地球,當中又以綠色債券發展較為成熟。2018年全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達到1,673億美元,雖然跟全球約55萬億美元的總債市規模尚有一段距離,但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CBI)的報告估算,於2030年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需高達90萬億美元的投資,綠色金融發展尚有極大空間,料會繼續高速增長。

陳浩濂指,香港在發展綠色金融具備優勢。(余俊亮攝)

中企發人幣綠債 優先考慮香港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自然不可缺席這場金融界的環保盛宴(圖一)。2018年,香港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約110億美元,較2017年增長237%,佔全球發行規模6.6%;增長雖快,但金額仍排在內地、日本和韓國之後,離港府銳意成為亞洲甚至全球「綠色金融中心」的目標相距還遠。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接受《香港01》專訪時,重申香港優勢,指出本港綠色金融發展與國際金融中心定位掛鈎,除了能吸引不同國際投資者和金融機構,融資能力強,資產和財富管理業務亦領先亞洲。而且,香港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處理全球超過七成半的離岸人民幣付款交易,當內地企業想「走出去」發人民幣綠色債券,順理成章會經香港發行,全世界首宗大灣區主題的綠債便是如此。

(香港01製圖)

不過「借北風」、善用跟內地的獨特關係外,香港也要做好政策配套。2018年6月,香港政府設立「綠色債券資助計劃」,每筆債券發行資助金額上限為80萬港元,以鼓勵綠色債券發行機構來港。陳浩濂表示,80萬港元資助額已足夠,暫未考慮擴大資助範圍,又指香港除綠債補貼外,去年亦推出了「債券資助先導計劃」,機構首次在港發行債券,可獲資助一半發行費用,上限250萬港元,資助更為大額,對發行商來說「幾吸引」。

香港債市落後紐倫 綠債帶來突圍契機

背靠內地市場源源不絕的融資需求,加上政府積極推動,本港發展綠債市場潛力固然不容小覷。然而,熟悉香港資本市場的人,不難發現「股強債弱」的現象,這又會否成為綠債發展的絆腳石?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曾於外資投行執掌債券相關工作,他認為本港債券市場落後有其結構性因素,而國際債市長年由美元及歐元債主導,致令紐約及倫敦近水樓台,成為債券樞紐,「香港與其和外地爭奪美元債業務,倒不如憑藉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地位,吸納內地綠色融資需求。」他相信,發展方興未艾的綠色債券正是一大契機,帶領本港債市重新啟航(圖二)。

(香港01製圖)

為打通中企來港發綠債的任督二脈,除了等待人民幣國際化的順風,本港亦務須擴闊綠色投資者的基礎,提高對發行人的吸引力。近年「負責任投資」風潮逐漸從歐美吹至本港,根據證監會於12月初發表報告,包括金融機構、家族辦公室等在內的資產擁有人中,大多數均期望資產管理公司可辨識、評估和管理氣候風險。無奈的是,在794家受訪資管公司中,僅得35%會貫徹地將此納入其投資及風險流程。

促進投資者關注環保議題

黃元山稱,報告反映本港資產擁有人對其資產的管理方式有所期望,但實際操作無疑有頗大落差。他認為,箇中原因是證監會目前以《負責任的擁有權原則》要求資管公司正視ESG (環境、社會及管治)議題,但該原則僅僅鼓勵基金經理參與所投資公司有關ESG議題之決策,全屬自願性質。黃元山建議,證監會修訂該套原則,以「不遵守就解釋」為基礎,要求基金經理披露投資時如何貫徹ESG因素,令大眾對ESG的重視,如實反映到基金公司的投資決定中。

黃元山建議證監會修例,令基金經理貫徹ESG投資。(鄭子峰攝)

誠然,普羅投資者對環保議題的關注,是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一大動力。瑞銀可持續及影響力投資顧問亞太區主管Mario Knoepfel親身感受到亞洲綠色金融日趨普及,但一如證監會的報告所發現,尚未完全付諸行動。他表示,五年前在亞洲談及可持續投資時,幾乎無人認識,但近一至兩年有根本上的轉變,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意識快速上升,更有興趣投資綠債及可持續發展企業。他引述去年瑞銀發表的報告顯示,85%的香港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感興趣,但僅三成多有付諸實行,他預期這差距在未來可逐步收窄。

「藍色債券」擴投資選擇

從認識到行動,顯然投資者需要的不只是產品。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首席發展顧問陸恭蕙,於任環境局副局長期間有份促成《綠色金融認證計劃》面世,她指隨政府推出綠債資助計劃等措施,本港綠債市場已漸上正軌,但政府必須以更具前瞻性的政策引領業界,建構全面的綠色金融生態圈,才能促使市場長遠發展,當中例如綠色貸款、認證制度,以至上市公司的ESG披露機制等,各大範疇均不可偏廢。

「例子之一是航運業的低碳化,已經成為國際海事組織的焦點議程,而新建或翻新船舶,當中牽涉的融資規模極為龐大。」她續指,香港海運業規模龐大,擁有全球第四大的船舶註冊處,兼之背靠中國此一全球最大造船國,本港發展綠色海運融資的機遇相當可觀,政府應牽頭商界向內地推廣本港綠色融資的實力。在綠債之外,陸恭蕙建議政府應進一步考慮引入其他綠色投資工具,包括碳排放交易額、碳金融工具,甚至是剛於2019年面世、專門服務海洋保護需求的「藍色債券」,以擴闊整個生態圈的投資選項,吸引綠色資金匯聚香港。

低碳亞洲行政總裁黎廣德批評,本港環保政策落後,缺乏協調及統籌機構。(歐嘉樂攝)

構建綠色金融生態圈的主張,在坊間亦取得不少迴響。低碳亞洲是一間為香港和新加坡企業提供可持續發展策略服務的公司,公司行政總裁黎廣德毫不客氣點出港府環保政策落後,「理論上政府有個協調機構,即(特首)林鄭(月娥)成立的氣候變化督導委員會,但已很久沒有開會,也不知道是否還存在。」相反新加坡作為一個國家,清楚知道減排責任,早年已成立國家氣候變遷秘書處,統籌各個部門,由金融政策到環保政策都有協調,為香港所欠缺,「要推動綠色金融,政府須帶頭推動綠色標準的設立,通過規例去推動市場改變,不能單靠市場能力!」

繼續閱讀︰【綠色金融】國際競推統一認證 冀消「漂綠」憂慮

上文節錄自第19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30日)《綠色債券成新浪潮 香港宜「借北風」 構築環保金融生態圈》。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