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寒冬】「購物天堂」能撐多久?請走出「高量低值」困局!

撰文:吳東偉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特區政府上周四(3月19日)向除內地、澳門和台灣以外地區發出紅色旅遊警示,勸喻市民無必要切勿外遊,並要求所有抵港人士接受強制檢疫,令原本已經遭受反修例風波重創的香港旅遊業幾乎停擺,連帶零售、餐飲、酒店業一片哀鴻。不過,業界相信只要捱過這「旅遊寒冬」,或可像2003年經歷非典型肺炎(SARS)後「起死回生」。然而,過度依賴內地旅客來港購物消費的「高量低值」困局早已冰封三尺,經此雙重打擊問題更為突顯,若不從根本扭轉旅遊模式、改變客源結構,「購物天堂」的舊招牌恐怕捱不了多久。

疫情影響下,平日人來人往的廣東道都失去昔日光彩。(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受反修例風波及新冠肺炎的雙重打擊,訪港旅客人數由去年開始急速下跌,2月份訪港旅客更只錄得19.9萬人次,比去年同期暴跌96%,只及2003年SARS時期最差月份的一半。旅遊業界預料3月份數字將進一步下跌,而自港府宣布於上周四起向外國發出紅色旅遊警示,要求所有抵港人士接受強制檢疫後,每日訪港旅客已跌至1,200多人。

其實,去年持續不斷的社會衝突,已導致2019年的訪港旅客由2018年的6,515萬人次減少14.2%至5,591萬人次,當中佔最大部份的內地旅客也由5,104萬人次減少14.2%至4,378萬人次。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1月底發表的《近期社會事件可能導致的經濟損失》指出,零售、餐飲、酒店等旅遊與消費相關行業的經濟活動遭受極為沉重的打擊。例如在2019年第三季,零售業銷售總量的跌幅由第二季的4.7%急速擴大至19.5%,食肆總收益的跌幅亦由2.7%擴大至13.7%,住宿服務行業業務收益指數的跌幅更由0.9%急速擴大至19.3%。政府經濟顧問估計,反修例風波造成150億元的經濟損失,相等於2018年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GDP)的2%。

豈料禍不單行,由今年初開始,新冠肺炎在內地大爆發並擴散來港,而為防止疫症進一步蔓延,陸港先後採取多個限制居民出行及壓縮出入境人流的措施,令訪港旅客出現斷崖式下跌,首兩個月合共只有340萬人次旅客入境,比去年大跌逾七成。世界旅遊業理事會與牛津經濟研究院上月底就全球經濟損失進行估算,預料業界最少損失220億美元(折合約1,716億港元),當中香港、澳門及泰國等依賴內地旅客的經濟體最受影響。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擔心,當下出入境旅遊幾乎停擺,本港27萬名旅遊從業員飯碗恐怕不保。

姚思榮認為,香港旅遊業有必要開拓更多元及具獨特性的旅遊產品,來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龔嘉盛攝)

港府曾於去年10月公布旅遊業紓困措施,向1,700間旅行社推出由11月至今年3月的獎勵計劃,每當他們帶來一名入境香港的過夜旅客,將獲得120元現金獎勵,若有香港旅客出境,則可獲100元現金獎勵。至今年2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財政預算案》,又額外撥款7.91億元予旅遊發展局,希望該局加強對外推廣,重振香港旅遊業。旅發局總幹事程鼎一上周一(3月16日)表示,待疫情過後,將推出涉款4億元、涵蓋旅行社、酒店、航空、零售、餐飲及會展的推廣計劃;業界人士更期望,屆時旅遊業可像2003年SARS疫情後「起死回生」。

然而,當香港進入全面轉型時期,這套蕭規曹隨的旅業發展思維,還能奏效嗎?當年SARS過後,尚可開放「港澳個人遊(自由行)」催谷旅遊業,促使訪港旅客由2003年的1,554萬人次翻了幾倍,但也令內地旅客來港消費的旅遊模式根深柢固,直到近年更是面臨飽和、增長乏力;經此新冠肺炎一疫,我們還可依賴「購物天堂」這塊舊招牌嗎?有危就有機,當下正是時候重新勾勒旅業發展方向,制訂多元旅遊產業的改革藍圖。

香港旅遊業幾乎停擺,金紫荊廣場變得格外冷清。(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風光數據不代表發展健康

問題是,談及旅遊產業改革,特區政府往往搬出一系列看似亮麗的數字,認為現行的旅遊業模式仍具一定發展潛力。例如,作為四大支柱行業之一,旅遊業於2018年以1,210億元為香港貢獻4.5%的GDP;旅發局年報更顯示,同年與入境旅遊相關的總消費多達3,282億港元,佔整體銷售總額近70%。而且,旅遊業養活約25.7萬人,佔總就業人數的6.6%;業界估計,若計及與旅遊相關的飲食、零售行業,就業人數可能涉及80萬至100萬人。

另外,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9旅遊業競爭力報告》,在140經濟體中,香港旅遊業整體競爭力排名第14位,在亞洲僅次於日本及內地;英國市場研究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去年「最受歡迎旅遊城市排名」,香港連續九年奪得第一名。

不過,風光背後,並不代表未見弊端。早有論者批評,香港旅遊業發展與經濟指標嚴重掛鈎,根本無法反映現時旅遊模式的僵化及不可持續,故有需要重新審視計算方法與量度單位。事實上,翻查不同機構的旅遊研究報告,不難發現訪港旅客量、人均消費額,以及旅遊相關總消費等等經濟指標,的確佔據評核標準。問題是,亮麗數字就可代表旅遊業的發展是健康嗎?

陳宗誠認為,本港旅業發展漸趨成熟,單憑風光的經濟成就來定奪話語權早已不合時宜。(受訪者提供)

其次,大量從事零售、餐飲及住宿行業的「低端」服務人口,佔香港總就業人口約15%,但其工資中位數卻只有1.3萬元,比從事金融、地產、保險等行業的2.7萬元低得多;最後,當局大舉開放內地旅客來港消費的同時,不但低估了香港市民的心理承受能力,亦未能因應旅遊需求擴展空間、增設配套、調整供應,導致人潮處處、物價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香港人的日常生活,衍生陸港矛盾。

其實,就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國際逐漸有共識。例如在2017年聯合國大會中,便將該年定為可持續旅遊促進發展國際年,並提出五個專項範疇,包括文化價值、環境保護、多樣性及包容性等不同元素,從而鼓勵世界各地將旅遊規劃得更具可持續元素。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也將旅遊業發展方向與聯合國的十七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緊密連結,當中包括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產業創新和基礎建設、可持續城市和社區、負責任消費和生產等。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研究助理教授陳宗誠認為,本港旅業發展漸趨成熟,單憑風光的經濟成就來定奪話語權早已不合時宜,政府應該以更全面的可持續性去評估,包括以上述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為支柱的SDGs作為發展評估面向。

很多餐飲零售商家選擇「退租保平安」。(資料圖片/曾梓洋攝)

善用多元化資源 吸引高增值客源

近年,政府已多次提出有需要發展多元化高增值旅遊業,例如在2017至18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便提出要以「適時調整旅遊業發展策略,向多元化及吸引高增值過夜旅客方向發展,並以平穩、健康及長遠發展旅遊業為目標」。2018至19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政府也提出了讓旅遊業健康及持續地發展的目標。即使政府有意拓展和推廣文化和綠色旅遊,並將各個目標寫入2017年公布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但有論者批評它們統統不屬於主流方向和策略。

這種「高量低值」的模式,只可為香港帶來短期的經濟回報,卻沒有為香港的其他方面增值,甚至可能限制了社會的長遠發展。陳宗誠解釋,一個旅遊目的地長期依賴某種旅遊主題和產品,倘若該類產品需求下跌,或其他難以控制的外在因素所影響,當地旅遊業便將受到很大的衝擊。該旅遊目的地更可能因缺乏足夠靈活性或抗逆力作出及時有效的應對,導致旅遊業界和本土經濟下滑,故絕對稱不上是一種健康現象。反修例風波造成內地旅客數字劇減,不少本地旅遊從業員須另覓散工維持日常生計,便反映長期過度依賴內地旅客的弊端。

要徹底擺脫目前「高量低值」的困局,姚思榮認為,香港旅遊業有必要開拓更多元及具獨特性的旅遊產品,來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他指出,鄰近香港的澳門近年積極推廣購物旅遊,內地更加開始降低關稅,陸港奢侈品的價格差額只會愈來愈少,「我們將來沒可能再打着購物天堂稱號」。他又提到,「上海也有迪士尼,珠海也有長隆水上樂園,廣州更有香港沒有的動物園」,這說明香港現存的大型旅遊項目都不具備「獨特性」,容易被區域內其他競爭對手複製,有需要認真思考多元化的問題。

受反修例風波及新冠肺炎雙重打擊,訪港旅客人數大跌。(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要吸引來自其他地區的旅客,擺脫客源過於單一化的困局,姚思榮表示這不代表要壓止內地旅客來港的數量,反而是提供更多元的產品,加強吸引來自其他地區的客源。他指出,香港多年來能成為內地歡迎的旅遊目的地,提供廉價商品是吸引之處。從穩健發展行業角度而言,他認為有必要保留此優勢,滿足以購物為主的內地旅客需要。

觀乎香港整體的旅遊資源,除了擁有大眾旅遊必備的項目,同時也不乏其他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姚思榮也提到,香港作為全球受歡迎的旅遊地點,吸引點絕不僅限於購物。他指出,香港擁有著名的地質公園、糧船灣一帶更是擁有媲美冰島的天然六角形岩柱,以及有多條長短不一的遠足路徑。

不僅如此,香港的藝術與文化在亞洲也是數一數二,例如有九大藝術團體、傳統廣東戲曲,以及中西文化匯聚的建築群,這都是很受國際旅客歡迎的旅遊項目。

縱然政府近年大力發展盛事項目,嘗試增加新元素改善吸引力下降的問題。但姚思榮提到,香港多年來都依賴固有的大眾旅遊資源,即使增添盛事項目等元素,也經常淪為輔助角色。隨着香港旅遊業與珠三角等地的合作趨向緊密,他認為政府要認真考慮此問題,用具獨特性的旅遊產品來吸引各地旅客,以免浪費香港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及其「東方之珠」的獨特稱號。

繼續閱讀︰【旅遊寒冬】探討深度本地遊 可成未來發展方向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失業潮或再重臨 政府有何應對措施?

【抗疫基金.上】被抗疫基金遺忘的一群 藝文界合力自救渡難關

【旅遊寒冬】示威疫情雙重打擊 香港迪士尼樂園本季收入料減11億

【旅遊寒冬】半島酒店派2.25個月花紅! 業界「璀璨」背後之痛

【香港旅遊業】多元旅遊遲遲未成形 「購物天堂」還可做多久?

上文刊登於第20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03月23日)《「旅遊寒冬」突顯「高量低值」困局「購物天堂」舊招牌還可捱多久》。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