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國民教育? 中學校長黃晶榕:從地理教育導入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國民教育在香港的推行過程向來並不順利,不僅容易在社會上引起政治爭拗,不少老師對如何正確引導學生認識國情似乎也力不從心。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表示會加大力度支援學校全面開展國民教育,培養學生正確和正面的價值觀,但具體如何做?創知中學校長黃晶榕認為,若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家認同,除了創新課程內容,用中國故事增進認識,老師的身教言教更是關鍵。

「老師更應該做到的是引領學生整全地認識自己的國家,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國民身份。」黃晶榕繼而體悟,若要更好地推動國民教育,應該從地理科而非歷史科導入,因為相對於歷史和政治往往存在着因人而異的爭論空間,地理知識更加客觀、穩定,少有爭議性,能讓人們了解自身所處的人文社會和自然環境、國土之間的聯繫或關係——

黃晶榕與內地學校交流時發現,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與愛國主義情操培養是相容的。(黃寶瑩攝)

首先,地理的本質決定了它是一門非常貼近真實生活的學科,像是鄉土情懷等實踐考察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加了解腳下的土地,對中國香港有着更加生動的感受,更容易與國家產生鄉土之情;其次,地理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學生可以在課堂上了解不同省市的文化特色和習俗,增強與國家之間的互動性,樹立正確的國情觀;更重要的是,地理同時涵蓋自然和人文,通過了解祖國的地理狀況,可以增強學生對國家和社會認識,培養責任感。

黃晶榕指,香港的課程、教材、教學、考評大多缺乏國家主權意識,導致學生缺乏國家認識和認同。(黃舒慧攝)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12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4月11日)《如何做好國民教育? 中學校長黃晶榕:老師身教言教尤為關鍵》。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