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法蘭克福和二階慾望

撰文:画哲學
出版:更新:

即使這種辯護成功,我們依然必須回答一個問題:那麼,人在什麼情況底下自由,什麼情況底下不自由?畢竟,就算你認為人有自由意志,你也不至於天真到認為人隨時隨地都能出於自由意志行動。根據法蘭克福的說法,人只有在實現自己想要自己實現的慾望的時候才自由,這為那些思考自由意志問題的學者,帶來了一個可能的判準。

假設你剛上大學,第一次參加系上同學的聚會,在一家有名的連鎖速食店。這個店你常去,而且你每次都會點兒童餐,因為兒童餐會送玩具,每次玩具都不一樣,你很喜歡。

 

然而這次情況和以往不同。你參加的是一群成年人的聚會,你認為如果你當著大家的面點兒童餐來吃,恐怕會遭到嘲笑,在系上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速食店的櫃枱照慣例放了大張看板介紹這次兒童餐附送的玩具,那一整個系列的玩具你都尚未入手。你看著看板,心裡想著自己必須抵抗誘惑才行,畢竟兒童餐自己隨時可以來吃,但是形象一摧毀就難以重建。你發覺這不是很容易,因為你已經一個月沒吃兒童餐了,而且這次的玩具看起來真的很棒。

你現在處於一種心理的掙扎,這種掙扎並不特別,每個人類隨時都有可能碰到,我們該怎麼分析你現在的心理狀態?

 

一種分析方式是指出,你的心裡有兩個互相衝突的慾望:

 

慾望分析

慾望一:想吃兒童餐。

慾望二:為了形象,想要克制不吃兒童餐。

 

「慾望分析」可以呈現你心裡的掙扎,但似乎漏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沒交代:你認為自己應該抵抗慾望一,遵從慾望二。「慾望分析」僅僅指出兩個慾望互相衝突,但沒有說明你的「心之所向」。

 

或許支持「慾望分析」的人會這樣補充:如果你認為自己應該遵從慾望二,表示慾望二比慾望一強大,這就是這兩個互相衝突的慾望之間的差別。

不過,這種說明似乎會有些問題。如果某個慾望比其他慾望強大,表示它帶來較大的驅動力,能使得人遵從它去行動。然而,當我認為自己應該遵從某個慾望,卻不保證我真的會遵從它去行動。(這就是為什麼我能夠一邊覺得自己該唸書了,一邊繼續打電動)

這樣看來,對於速食店裡的你來說,慾望一和二之間的差別並不在於強度,而在於其他東西。什麼東西呢?

 

慾望後面還有慾望!

 

美國哲學家法蘭克福(Harry Frankfurt)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很有創意的答案:慾望一和二之間的差別,在於你對其中一個有慾望,對另一個則沒有。

 

在法蘭克福看來,你的心理狀態應該是這樣:

 

階層分析

慾望一:想吃兒童餐。

慾望二:為了形象,想要克制不吃兒童餐。

慾望三:想要自己實現慾望二。

 

「階層分析」說明了你的心之所向:沒錯,你同時想要吃兒童餐,又想要克制不吃兒童餐,不過你比較支持後面這個選項,因為你還有第三個慾望,想要自己實現後者。

這個分析之所以叫作「階層」分析,是因為慾望三顯然跟慾望一和二不在同一個層次上。慾望一和二的「目標」是人的行動:一個叫你去點兒童餐,一個叫你別去,而慾望三的目標並不直接是行動,而是另一個慾望的實現。在這種區分下,法蘭克福把慾望一和慾望二稱為「一階慾望」(first-order desire),像慾望三這種以其他慾望為對象的慾望,則是「二階慾望」(second-order desire)。

 

對法蘭克福來說,人(person)特殊的地方在於有能力擁有二階慾望。用譬喻式的說法,我們有能力「從高處」去評價、慾求自己持有的一階慾望。

 

自由,就是實現自己想要自己實現的慾望

 

「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老實」這個成句出自動漫圈,用來指一個人的「理智」和「慾求」互相衝突的情況。有了法蘭克福的分析,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的意思講得更清楚:如果你「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老實」,代表你有某個強烈的一階慾望,強烈到雖然你有某個二階慾望與它抗衡,卻無法成功。若你信誓旦旦地說「我絕對不會點兒童餐」結果最後還是點了,你就會被說是「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老實」。

法蘭克福的分析除了能說明上面這種常見情況,也可以說明一個人自由的程度。根據這個分析,粗略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實際行動跟他的二階慾望一致,他就是自由的,因為他實現了想要自己去實現的慾望。「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老實」並不算是自由,因為你做了你不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備註)

 

二階慾望和自由的關係,讓法蘭克福有新的武器加入關於自由意志的爭論。在〈洛克與自由意志〉這篇文章裡,我們提到有些哲學家試圖解釋,為什麼就算人的選擇被自然律則所決定,人依然可以有自由意志。

 

即使這種辯護成功,我們依然必須回答一個問題:那麼,人在什麼情況底下自由,什麼情況底下不自由?畢竟,就算你認為人有自由意志,你也不至於天真到認為人隨時隨地都能出於自由意志行動。根據法蘭克福的說法,人只有在實現自己想要自己實現的慾望的時候才自由,這為那些思考自由意志問題的學者,帶來了一個可能的判準。

 

作者備註:

不誇張,這真的只是個粗略的說法,而且這個說法也不是法蘭克福在慾望分析上的最終版本。法蘭克福後來繼續修改他的理論,使用其他他認為更好的概念來談自由,例如全心全意(wholeheartedness),不過那個說明起來有點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