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三哲:形而上學承傳 - EP16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經院哲學興起於十三世紀的歐洲,其中與阿維森納(Avicenna)、阿威洛依(Averroes)和邁蒙尼德(Maimonides)三人對於亞里士多德哲學的詮釋密不可分。阿維森納和阿威洛依是阿拉伯人,而邁蒙尼德則是猶太人,但由於後者生於阿拉伯人治下的西班牙,所以傳統上仍將邁蒙尼德歸入阿拉伯哲學。

 

當時,東羅馬帝國發生了關於基督教三位一體(trinity)的思想爭論,爭論慢慢變成政治迫害。大量哲學家逃離東羅馬帝國的阿拉伯地區,阿拉伯人便因此受到了傳統希臘哲學影響,其中阿維森納、阿威洛依和邁蒙尼德三人對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充滿濃厚的興趣,他們思想中充滿大量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痕跡。

 

阿維森納

 

阿維森納深受亞里士多德影響,認為形而上學是第一科學,而且是諸科學之根。而形而上學之所以被亞里士多德認為是第一學科,原因是其研究的核心對象是「存在」。存在是最大的普遍性,而按照傳統對事物普遍性的理解,會將一物與其他物所共屬的那一個類稱作「屬」(genus),例如鳥、魚、牛和人共屬於「動物」這個「屬」。而「種」(species)是指個別物種所擁有的獨有本質,所以必定要通過和屬於同一個「屬」之內的其他物種作比較,從而得出差異和確立自身的獨有本質。因此對一物的定義是以「屬加種差」來定義。人和魚、獅子和羊同屬於動物這個「屬」,但人最獨特之處在於擁有理性,所以根據「屬(動物)加種差(理性)」的規則,人的定義是理性的動物。

 

那麼存在到底是屬抑或是種﹖存在卻不是屬亦不是種,因為屬和種得以確立的前提是物種之間有類的差異。但存在卻沒有一個不存在和它相對立,因為萬事萬物都是存在,完全不存在根本上是不能設想的。即使人們說某物不存在,仍然是表達了存在,不存在只是以缺席的方式存在。為了進一步證明形而上學所研究的核心對象——存在——是先於其他科學的對象,以此來證明形而上學是比其他學科更加重要,阿維森納設計了一個著名的空中人實驗。

 

阿維森納設想有一個成年人,擁有正常心智,在空中一下子被創造出來,但雙眼被蒙住。阿維森納問在這個情況下,該名成年人首先會知道的是甚麼﹖由於他一下子在空中被創造出來,而且雙眼被蒙,根本不能看見任何東西;他在空中進行自由落體運動,手腳自然沒能觸摸任何東西。阿維森納認為,這個成年人唯一所知道的是自己存在。所以形而上學因為其所研究的對象即存在先於其他科學,證明形而上學是最重要的科學。

 

兩種存在

 

阿維森納進一步認為存在可以細分為必然存在和偶然存在。而必然存在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事物由於自身而必然存在。之後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Spinoza)正式把這種情況名為「自因」,「自因」即是事物的本質即是存在,在西方哲學史上,能夠稱得上是「自因」的只有神。神是「自因」表示神的本質就是它的存在,它不能被設想為不存在。而第二種情況是由於他物的必然存在而必然存在,這類情況是指由神所創造的受造物。

 

阿維森納深受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思想影響,以亞里士多德的潛能與實現概念,論證神的存在。它認為世界由一個由最高的神下降到最低的受造物構成。位於層級最高的神擁有完全實現自身的潛能,在神身上沒有任何潛能,所以神是完全的實現。而在層級較低的受造物則是潛能多而實現少。最低級的物質只有完全的潛能而沒有任何形式。

 

阿威洛伊

 

阿威洛伊與阿維森納相似,同樣以「潛能」與「實現」論證神的存在。世界是由最高級的純形式至最低級的純潛能組成,各階層有不同比重。層級較高擁有的潛能較少,實現較多,較低則反之。至此,阿威洛伊以亞里士多德的潛能與實現的概念論證了神的存在,世界由最高層級的神和最低層級的物質構成,萬物是介於神和物質之間。神完全實現了自身的潛能,物質則是尚未實現自身的純粹潛能,而萬物則是混合不同比重的潛能與實現。至此,阿威洛伊完成以亞里士多德思想論證神的存在和世界的結構。但阿威洛伊畢竟是處於伊斯蘭教神權政治文化環境之中,過分依靠亞里士多德哲學,自然會出現神學與亞里士多德哲學的矛盾問題。

 

在神學與哲學的關係問題上,阿威洛伊提出雙重真理說,認為神學與哲學可以和平共處。他認為宗教真理可以通過哲學論證的形式得以證明,而宗教真理亦可以通過神學以寓言的形式表達。但阿威洛伊對於神學與哲學的關係只夠盡量調和。他表示神學和哲學各司其職。但在神權政治主導的環境下,伊斯蘭教徒仍然認為亞威洛伊過分高舉哲學,有損害宗教信仰之嫌。

 

邁蒙尼德

 

邁蒙尼德非常崇拜亞里士多德,潛心研讀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但他與阿維森納和阿威洛伊傾向研究亞里多德哲學中的潛能與實現不同,他主要關注實體與屬性的關係問題。根據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事物由實體與屬性組成。實體是不變的,數量上是一,而屬性則是變化的多。實體是以自身承載屬性。例如命題「小明是黃皮膚的」。其中佔據句子主詞地位的(小明)就是實體,而佔據句子謂詞地位的(黃皮膚)是屬性。但無論屬性如何變化,實體總是維持自身不變的。例如小明可能明天曬黑了皮膚,但小明不會因此而不再是小明。

 

邁蒙尼德由此得出結論,認識一樣事物,無論我們把握了事物多少屬性,我們始終未能真正認識那個實體。再以小明為例,我們不能說認識小明的黃皮膚就自認為認識了他,因為小明膚色改變後,小明仍不會變成其他人。如此類推,人同樣不能說認識了神的屬性就自認為認識了神。在邁蒙尼德看來,如果我們說神是善,我們其實是混淆了神的實體和神的屬性。既然如此,以說出神的屬性以肯定的方式認識神是不可能,那麼有甚麼方法可以認識神呢﹖邁蒙尼德建議我們以否定的方式來認識神。

 

以肯定的方式認識神,即是指我們通過說出「神是甚麼」,但這個方法已被邁蒙尼德否定。邁蒙尼德轉而認為我們可以通過說出「神不是甚麼」來認識神。簡單而言,即是通過認識神不是甚麼來認識神是甚麼。通過說出神不是人、神不是太陽、神不是月亮等等來慢慢收縮認識範圍,無限地逼近神的本質。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經這三位阿拉伯賢哲得以在中世紀時期傳播開來,而在明天我們繼續講述哲學史課的阿奎那和奧卡姆等哲學家,他們都是通過阿拉伯三哲人來了解亞里士多德。所以哲學史上,我們也會把這三位阿拉伯人看作是亞里士多德思想在經院哲學時期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