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為了教育(一)教學觀,首先就是一種哲學觀|曾瑞明

撰文:曾瑞明
出版:更新:

【01哲學編按】去年曾瑞明以【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的二十一篇文章,討論過愛情的各個方面。這年,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曾瑞明再為我們帶來全新專欄【哲學為了教育】,探討教育於當今時代的意義。

寫在前面

有幸成為教師,亦成了人生的重要身份。也是一個讀哲學的人,卻從來不敢自稱哲學家,但仍敢自稱老師,是因為物以罕為貴,還是我們不敢成為罕見的人嗎?於是,哲學就是哲學,老師就是老師,生命中兩個向度分隔了。

無論如何,一直將哲學跟教育的關係,念茲在茲。心中它們最直接的關係,當然是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了。哲學無所不包,是因為所有第一序(first order)的探討,她都可以用第二序(second order)的層次去反思,甚至這種反思也是可以被反思的。教育學的第一序探討,又怎會逃得過哲學第二序的拷問?

不過,每個學科都有核心,有邊緣,而教育哲學並不是哲學的核心。我在哲學系從未上過教育哲學的課;在教育學院雖然有哲學系老師兼教,但可惜,在讀哲學必然是讀知識論、形上學和倫理學的年頭,我根本對教育哲學不屑一顧——保持可能性在任何年歲都是重要的。

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水火不容,一爭高下,還是分久必合?

讀哲學有一個歷程,當年面紅耳赤,捍衞什麼分析哲學 VS 歐陸哲學的壁壘,也已變得不重要。我亦成了老師多年,並且再沒有任何拿取學位、出版、升遷的壓力,讀哲學的目的會是什麼?還讀下去,必然是因為它跟我們生活聯上了。我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成份是教育。我們在教,就不甘於盲目,思考成了必要的事。但如果我們為思考而思考,則會跌入乾枯之境,若經驗能跟理論結合,就最好不過了。

我滿懷期待地再翻開教育哲學的書藉,去反思我們在教育當中遇上的真實問題。這年頭是不講理的年代,權貴鼓勵老師說「不知道」,面書最好只貼飲食照,哲學也成了我們抵抗的利器。我們能思,這樣我們才是老師。希望這一年,能順利以十二篇文章和讀者進入教育哲學的世界裏,重新再問:教育是什麼,教師應做什麼。

哲學為了教育?

蘇格拉底和孔子是哲學家還是教育家?不用分得那麼細。作為西方哲學之父(雖然他沒有任何 publication)蘇格拉底,有其獨特的教學方法(pedagogy),可說是提問技巧(questioning skill)的宗師。但技巧沒有了底氣,恐怕只是花招。蘇格拉底不只在智性上如牛虻一樣,他還能改變人們的靈魂,最終才得到茶毒雅典年青人的「罪名」。

【無睡意哲學】蘇格拉底:無知之知 - EP09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則好像「口水多過茶」(話太多),只是不斷跟對手對話。不過,學者 DK O'Connor 的文章〈蘇格拉底作為教育家〉(Socrates as Educator)(收在《A Companion to Ancient Education》一書)指出,那種對話和發問方式,其實也是一種被古希臘青年模仿的對象。歷史學家色諾芬(Xenophon)指出蘇格拉底其實用行動多於語言影響他人;劇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則更創作了一個動詞「socratize」 ,去描述那些在雅典奇形怪狀的人,他們長髮,又餓又野,還拿著棍棒的,像個禁慾者。這些描述都強調了蘇格拉底的行動面向。

蘇格拉底老是和人在辯論,他會問一些最基本的問題,比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勇氣,雖然大家都被他問得張口結舌,卻好像明白了什麼。不過,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method)不只是現代學校觀課表中的「教學技巧」,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跟主流和常識鬧別扭的態度。好型,但蘇格拉底就是被「主流民意」殺死。也許,這種狀況的人從來做不成老師,但他是在做教育,而且是以一種最有魅力的方式做。

《A Companion to Ancient Education》

而在春秋時代的魯國,孔子提出「仁」來把握周禮的核心。他看重的是古典教育,但他的教育方式,卻是生活式的。他會批評學生宰予晝寢,也會跟學生遊六藝,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他生活著,也是讓學生模仿,在〈公冶長〉中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好學,一定不能只說不做,叫人關心時事,而自己報紙也懶看。在〈學而〉篇孔子講「學而時習之」,「習」不是溫習,而是實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從」和「改」,也是行動,我們根據「師」的行動來行動,不也是一種模仿?

教者的言行一致,好讓學生模仿,今天已被什麼「教師中立」的言論掩蓋。可笑的是,今天的倫理學家作為倫理學家,也並不一定道德高尚。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施瓦茨戈貝爾(Eric Schwitzgebel)更在《Philosophical Psychology》發表了一篇名為〈倫理學家會偷更多的書嗎?〉(Do Ethicists Steal More Books?),說倫理學的書在大學的失竊率是最高的。倫理學家教授道德理論,而不是教我們做人。哲學由一種可以被模仿的狀態,也本來是教育的功能,變成了一個學科。

瓦茨戈貝爾(Eric Schwitzgebel)

今天說「教師中立」,不得影響學生半點,可以說是任意地扭曲了「教育」的意思。其實,教育就是塑造,讓他人模仿。哲學曾扮演這角色,惜今天只重智性。但今天仍推崇蘇格拉底,亦可反映我們期望哲學仍是要有血有肉。早些年李天命先生也常說「哲學衰微哲道生」,哲道,大概也是讓人可以行在其中,可以模仿的大道,而非曲折的羊腸小徑。

哲學觀影響我們如何教

作為教師,帶著不同的哲學觀入教室,教學會否變得不同?性善和性惡論是我最喜歡說的例子:抱持前者會否把學生視為人,著重尊重和溝通,而信奉後者則把學生視為控制對象?不少教師的確視學生視為萬惡不復,黑暗一片,而忽略了學生跟我們都是人,是平等的,我們只是放大了他們的一舉一動。巴西教育家(也是哲學家)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在《希望的教育學》(Pedagogy of Hope)一書也指出:

「那些從事批判學習的,知道他們老師是持續地在獲取新的知識,而這新知識並不能單單傳達至學習者。同時,只有在真正學習的脈絡,學習者會投入於持續的轉化,並透過此成為真正的主體,和老師平等一起,去建構和再建構那些他們被教的東西。」

知識也並不是由老師「授與」,而是可以師生一起建構。

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希望的教育學》(Pedagogy of Hope)

直到今天,我們仍多麼歌頌孔子問曾點之志。《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說話了。這是儒家教育的精華,而不是盲從或無條件服從權威。《論語》和我們後來認識的、惡形惡相的儒家很不同?對,這當然也要回到儒家的哲學是什麼的學術探討了——大儒周敦頤也說過:要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

以上說服了大家教育哲學是有意思的了吧。那麼,下次再跟大家介紹古今教育哲學的同異,我們會看到哲學如何塑造教育哲學。

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前言)|曾瑞明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