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哲學入饌?古希臘式的五道元素風味

撰文:望萬里
出版:更新:

適逢亞里士多德2400年誕辰紀念,希臘的文創與旅遊業曾推出「亞里士多德菜單」(the Aristotle Menu),開創一套文化美食深度遊。

亞里士多德:無與倫比、史上最多才最淵博的天才

古希臘式的食玩風味

菜單由希臘的美食學(gastronomy)教授喬爾戈斯・帕利西迪斯(Giorgos Palisidis)構思。教授來自希臘東北部的哈爾基季基(Chalkidiki,亞里士多德出生地斯塔基拉(Stageira)所在地),與亞里士多德可說是同鄉,他就以當地的傳統菜式與食材泡製「亞里士多德菜單」,並以古希臘常用的器皿陶罐盛裝菜餚,望能更還原古早的風味。

前蘇格拉底:自然時期 - EP08

教授特別應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元素說」,其核心概念是在傳統四元素(火、水、土、氣)之上加入了第五項──乙太(英文:ether / aether)。菜單圍繞這五元素,發展出五款相應的菜式,更延伸至五種旅遊體驗。五款菜式分別為:

「火」之菜餚:混合意大利雜菜湯做法的菜式,加入了葡萄乾、橄欖、海鮮與米粒麵

「水」之菜餚:以苦菜配上山羊芝士、杏果與醋的菜式

「土」之菜餚:用利姆諾斯葡萄酒(Lemnos wine)、玫瑰花瓣與可食用花朵製成的菜式

「氣」之菜餚:以雉肉、搗碎小麥、瑪拉格西亞葡萄酒(Malagousia wine)、無花果乾和翠玉瓜做成的的菜式

「乙太」之菜餚:加入木梨與各種水果,以葡萄酒燉煮的菜式(Greek Reporter)

至於旅遊體驗方面,「亞里士多德菜單」與哈爾基季基酒店協會合作,如此對應五種元素:「火」是當地美食體驗;「水」是深入當地的古老海域;「土」是帶旅客認識葡萄酒、齊普羅酒(Tsipouro)與橄欖油體驗;「氣」則是參觀當地的美麗景觀。至於第五元素「乙太」,就是來到斯塔基拉,即亞里士多德的出生地與主題公園一遊,完成整個文化美食之旅。

配合「亞里士多德菜單」,哈爾基季基有旅行社引用亞里士多德的名言推廣當地遊(Sea Kayak Halkidiki)

「乙太」與亞里士多德元素說

說到第五元素「乙太」,這詞如今最常見於「乙太網絡」(ethernet),其實它本身較難應用到任何菜式或體驗。亞里士多德以乙太為第一元素,它原本指稱比空氣更輕、存在於天體(星球)之間的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亞里士多德的時代尚未發現引力,作為星球之間的作用力量,因此他提出乙太,作為一種自身不會有質變或量變,並以環狀運動的物質,推動著星球按著環狀的軌跡運動。後來隨著科學發展,科學家相信乙太是在無空氣的太空之中幫助傳導的中介物,使作為波的光得以運動。

孔恩:每次發生科學革命時,人們認識世界的條件便有一次轉換

乙太是古時的科學範式概念,雖然可以自成一套理論,並具備一定的解釋力,但最終亦被推翻,隨著十九世紀的邁克生—莫雷實驗(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與往後的實驗,結果是沒有證據顯示存在乙太這種物質。

說到底,為何對應乙太的菜餚是木梨、水果與葡萄酒呢?這就有些難以理解了。

另外,有學者提出亞里士多德的原字是「ardor」,是後來的羅馬哲學家西塞羅(Cicero)將「ardor」譯為「aether」,但這並不是亞里士多德本人用的詞,留待另文再考究下去吧。

西塞羅|古羅馬最偉大的演說家名叫鷹嘴豆

哲學 ⨯ 旅遊業與文化產業

亞里士多德雖然在《論天》(On the Heavens)中描述了乙太的性質與其跟天體之間的關係,然而相比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論與四因說,元素說(尤其是傳統的火、水、土、氣)始終並非他的形而上學的重點,但若從餐飲與旅遊的角度來看,卻算是最具體、最可以表現出來的一環。

亞里士多德:邏輯作為方法 - EP12

近年經濟不景的希臘憑著自身的文化遺產,旅遊業蒸蒸日上,成為貢獻18%國內生產總值(GPD)的重要產業,每年吸引三千多萬名旅客前來,支撐國內近一百萬個職位。地方旅遊業對於自身歷史遺產的挪用,為事物與體驗添加一重符號的意義,是慣常的做法。「亞里士多德菜單」這構想可見心思,亦有助喚起遊客對古典哲學的一點關注,我們不能太苛求當中概念必要準確。可惜的是,並不是很多國家或城市如希臘那樣,具備深厚的文化資本開辦哲學旅遊與哲學文創。大家有機會遊歷希臘時,亦不妨感受一下亞里士多德式的地中海風味。

參考報道與資料:

Greek Reporter, “The Aristotle Menu: Eat Like an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David E. Hahm, ‘The Fifth Element in Aristotle's De Philosophia: A Critical Re-Examination’, 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Vol. 102 (1982), pp. 60-74.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