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中程導彈協定 特朗普推銷軍火 歐洲盟友擋箭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10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退出《中程導彈協定》這項冷戰期間最重要的限制軍備條約。儘管世人已見慣特朗普的單邊主義行為,不過,今次「退群」涉及戰略安全層面,仍引發國際社會警惕。核軍備競賽重臨,夾在美俄之間的歐盟國家自然首當其衝──當美國決心重建軍備,加強霸權,一眾歐洲盟友們只是可有可無的犧牲品。

中期選舉將近,或許是為了鼓舞支持者士氣,特朗普又在競選演說發功了。「俄羅斯多年來一直違反協議。我們不會讓他們發展武器卻不允許我們這麼做。所以我們將退出條約」。 手起刀落,又一項國際條約即將在特朗普手中淪為廢紙。

美俄互信盡失

TPP、《巴黎協定》、伊朗核協定、萬國郵政公約……特朗普一手退出的協定或國際組織數不勝數。可是,今次退出的《中程導彈協定》,卻事關差點將人類推向毀滅邊緣的核武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蘇聯將一批裝載核彈頭的中程導彈運上古巴,引發美國對古巴的海軍封鎖,兩國互不相讓,核大戰一觸即發。

特朗普2017年1月在上任三天後,便簽署行政命令退出TPP。(路透社)

相比於洲際彈道導彈,中程導彈可在短時間直抵敵國腹地,因此頗受忌憚。之後25年,美蘇就裁撤此類軍備展開多輪談判。直到1987年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及美國總統列根(Ronald Regan)同意裁減歐洲的中程導彈。兩人於1987年12月8日在白宮簽署該條約,規定美、蘇兩國不得研發和生產中程導彈,並須銷毀所有儲存的導彈。

《中導協定》的落實,既因為當年的領袖體認到核武器的危險,為了人類安危而放下彼此戒心,亦得益於戈爾巴喬夫上台後美蘇和解的趨勢。當時,蘇聯已放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亦由阿富汗撤軍,美蘇關係正朝積極的方向發展。如今,隨着克里米亞事件爆發,加之「俄羅斯干涉美國大選」風波,兩國關係大不如前。

1985年,戈爾巴喬夫(左)和列根在瑞士日內瓦峰會達到反核戰共識。(網上圖片)

明嗆俄國 暗防中國

美俄關係緊張,特朗普也自然將俄羅斯做為退出條約的「替罪羊」。美國指控俄羅斯在西部邊境部署的伊斯坎德爾—M型(Iskander-M)導彈違反條約,亦稱俄羅斯正研發的9M729型巡航導彈屬《協定》命令禁止範疇。而俄方則堅稱兩款導彈射程均不及500公里,並非中程導彈;俄方又指控美國現役的無人轟炸機與中程導彈效用類似,更應被禁止。

更何況,特朗普如此大張旗鼓指控俄國,似乎將美國在歐洲的反導系統拋在腦後。儘管簽署《中導協定》,近十年來美國仍不斷在歐洲國家部署標準-3型反導系統,試圖阻截俄羅斯長程導彈的攻擊。在俄國看來,這樣的行為打破兩國間核平衡,挑釁意味濃厚。此時美國再指控俄羅斯發展武器,實屬「惡人先告狀」。

美國批評俄羅斯秘密研發伊斯坎德爾-M型(Iskander-M)彈道導彈,違反《中程導彈條約》。(VCG)

美國此刻一心將俄羅斯擺上枱,但美方憂慮的還有中國中程導彈的發展。《中程導彈協定》簽署時,中國戰略導彈力量尚薄弱,難以對美國在亞太區域戰略目標及其盟友構成威脅,但近30年來,情況有所逆轉。

目前,中國東風系列導彈不僅包括《協定》中規定的中程導彈,更根據打擊目標不同,細分為3種射程:東風-16導彈射程約1,000-1,600公里,被稱為「沖繩快遞」,以第一島鏈的美軍設施為假想目標。東風-21射程約2,000公里,可打擊日韓全境,更衍生出針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的東風-21D反艦飛彈。而較遠射程的東風-26則被稱為「關島快遞」,以第二島鏈為目標。

中國發展多層次彈道導彈系統,旨在執行「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價格低、數量多的陸基彈道導彈,可對西北太平洋的美軍力量實施飽和攻擊,彌補兩國海空軍實力差距。該戰略不求主動進犯美軍,只求當中國與周邊國家發生武裝衝突時,增加美軍介入戰爭的成本,令其不敢輕易插手。對美國鷹派而言,這樣的限制自然如鯁在喉。

東風-26中長程州際彈導導彈,因為導彈可運載核彈頭到4,000公里範圍內的關島,因此被稱為「關島屠夫」。(VCG)

歐洲局勢更為緊張

部分觀察人士認為,既然美俄在核問題上已展開多輪鬥法,今次退出《中導協定》也不算什麼;亦有人認為,即使美國退出協定,會否真正研發、生產和在歐亞地區部署中程導彈,仍屬未知數。類似說法不無道理,但當美國終結過去30年不研發製造中程導彈的先例,卻不免讓人回憶起,冷戰時頻頻響起的刺耳警報聲,還有紀錄片中蘑菇雲下屍骨無存的慘狀。

1987年《中導協定》簽訂前,美國有能力利用部署在西歐的導彈攻擊蘇聯本土;反之,除非再製造一次古巴導彈危機,蘇聯的中程導彈只能威脅到美國的歐洲盟友。當時因冷戰局勢緩和,美國在一眾歐洲盟友的壓力之下,方與蘇聯簽署協定。如今退出協定,無異於再次將歐洲推向東西方對立的前線。

10月25日,來自北約(NATO)成員國和夥伴國家的5萬名軍人,在挪威展開冷戰以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各國共出動65艘船艦,250架飛機及將近一萬輛軍車參加演習,其中美軍佔了兩萬人。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更表示今次演習針對的是「一個虛擬對手」。而早前,俄羅斯也展開「東方-2018」軍演,在西伯利亞出動50萬大軍和3.6萬輛裝甲車輛。雙方劍拔弩張之勢已成,未來的情況只會更趨惡化。

無論是進攻性或防禦性,一旦美國在歐洲國家部署戰略武器,都會令俄方高度緊張。早前位於羅馬尼亞的導彈攔截站啟動前,俄羅斯便直言:「不要忘記羅馬尼亞在俄羅斯火箭軍的射程範圍內。」2015年,俄羅斯更威脅丹麥:「一旦加入反導系統,丹麥戰艦將成為俄羅斯核武器攻擊的目標。」防禦性武器尚如此,俄國面對進攻性導彈會有什麼態度,可想而知。

「東方─2018」軍事演習中的爆炸場面 (視覺中國)

軍備競賽起 誰是贏家?

相比起俄羅斯的言語威脅,歐洲國家最頭痛的恐怕還是軍備競賽帶來的連鎖效應。目前,北約內以波蘭為首的東歐國家,因冷戰時期深受蘇聯操縱之苦,主張對俄採強硬態度;波蘭更是北約中少有的軍費開支達到GDP2%的國家。而德、法等西歐國家則主張懷柔政策。一旦中程導彈被部署在波蘭等東歐國家,俄羅斯勢必以相同架勢回應;屆時,不僅是東歐,歐洲所有國家都會重回核戰陰霾之下。

這是歐洲國家的噩夢,但在「美國優先」的特朗普眼裏,或許是個絕佳的機會。今年7月的北約峰會上,特朗普還開口向歐洲盟友們「催款」,要求諸國增加軍費。由於歐盟國家尚無反導能力,一旦俄羅斯同樣部署中程導彈,歐盟國家無論是向美國加購反導系統,或同樣購買進攻性武器回應,都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北約「三叉戟接點」軍演:這次軍演估計動用上萬輛軍用車輛、250架飛機和65艘軍艦。美國核動力航母「杜魯門」號(USS Harry S. Truman, CVN-75)將於軍演中進入北極圈,為冷戰結束後首次。圖為英國的狐式裝甲車。(視覺中國)

自上台以來,特朗普便從不掩飾其對軍工集團的青睞。去年訪問亞洲諸國時,特朗普便親自向日、韓兩國「獻議」增購F-35戰機;早前,他更派出國務卿蓬佩奧和國防部長馬蒂斯訪印,向印度總理莫迪推銷薩德系統,以勸說後者放棄俄製S-400導彈。即使沙特阿拉伯因捲入卡舒吉事件,淪為眾矢之的;特朗普也不諱言將繼續向其銷售武器。畢竟,無論是借軍工集團獲得政治資源;或為美國擴軍計劃謀財,特朗普都需要「賣軍火的血汗錢」。

對於站在特朗普身後的一眾鷹派幕僚來說,追求的不只是生意。與早前威脅盟友增加關稅,再商談貿易協議,增加孤立中國的「毒丸」條款類似,今次特朗普也用「令盟友不舒服」的方式,逼他們站在美國這邊,綁上了與中、俄對抗的戰車。不過,相對於貿易戰僅僅「損失金錢」;如今的美國卻在玩更危險的「戰爭遊戲」。

1966年,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因不滿美國在北約中的主導地位,斷然退出北約指揮機構;此後,他力主與德國和解,共同推動歐洲一體化,為歐盟奠定基礎。面對美國如今的「陽謀」,歐洲似乎需要有這等魄力的領袖,在這場無意義的「新冷戰」中尋找出路。

上文刊載自第13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9日)《退出中程導彈協定 特朗普推銷軍火 歐洲盟友擋箭》。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