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關係】油輪遇襲後續不絕 華府伊朗策略進退兩難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自6月13日兩艘運油輪於波斯灣關鍵航道霍爾木茲海峽遇襲後,波斯灣局勢急速惡化。上周四(6月20日),美國無人偵察機更遭伊朗擊落;美國總統特朗普一天之內從力指伊朗「犯下大錯」、安排好空襲報復,甚至已預先警告伊朗,到最後一刻卻「收回成命」,取消攻擊,改以本周一(6月24日)新增制裁作報復,讓各界對美伊開戰的憂慮暫得緩減。不過,混亂的反應顯示美國同時挑起太多國際紛爭,其對伊政策已是進退失據。此等亂況下的極限施壓,更讓外界難以安心。

自油輪遇襲事件發生後,美國罕有的在一周之內三度公開影片、圖片、水雷碎片等證據,上至特朗普、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下至國防部軍官全方位責難伊朗。同時,美國增派1,000名美軍,配合上月才進駐區內的「林肯號」航空母艦戰鬥群,以及B-52轟炸機,以震懾來自伊朗的「敵意行為」。

伊朗否認與油輪遇襲事件有關,同時加速推進其逐步違反2015年《伊朗核協議》的決定:其低純度濃縮鈾的庫存量將於本周四(6月27日)超出核協議規定的300公斤上限。而伊朗給予協議簽署國抗衡美國單邊經濟制裁的60日「最後通牒」也將在7月7日屆滿,到時伊朗將重新提煉超越核協議規定3.67%純度上限的濃縮鈾,逐步趨近武器級別。

被擊落的同型號美軍RQ-4「全球鷹」(Global Hawk)無人機。(路透社)

極力維持《伊朗核協議》的英法德三國,眼見伊朗違約在即,為免被協議法律條文迫使她們重施不道義的制裁,派出熟悉中東事務的高級外交官到伊朗交涉,企圖說服後者相信用以繞過美國制裁的「支援貿易兌匯工具」(INSTEX)將有效落實。不過,伊朗早已明白英法德是「不能而非不為」,也傳出有意轉向中俄求助。

美國連環強壓 局勢急轉直下

造成緊張局面,美國責無旁貸。特朗普去年5月單方面退出核協議,及後又重新制裁伊朗,卻在去年11月落實的石油制裁時留下窗口,給予中國、印度、日本等國180天豁免期。制裁下的伊朗石油出口下跌一半,今在本年4月只維持在稍高於每日100萬桶的水平,此數與核協議達成前相若,因此伊朗為保道德高地謹守核協議,而美伊之間則只有口舌之爭。

可是,在蓬佩奧及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等強硬派領導下,美方卻於5月2日正式取消石油制裁豁免,使伊朗石油出口大挫至每日40萬桶。鑑於伊朗去年經濟收縮3.9%,美國收緊制裁將使伊朗經濟在本年度再收縮6%,而且缺乏外匯的伊朗,其消費者物價指數按年升幅接近40%,創超過二十年新高,讓伊朗不得不向核協議簽署國發出通牒,要求他們履行核協議給予伊朗的經濟承諾。

博爾頓警告伊朗,不要將美國取消空襲的小心謹慎看成是美國的軟弱。(路透社)

美國此刻急速收緊制裁,可算是早有預謀。在4月初,美方就突然宣布遍布各行各業的伊朗革命衛隊(IRGC)為恐怖組織,讓外國企業,甚至人道組織更難與伊朗機構合作。而在石油制裁豁免取消後的6月初,美國又制裁年收入達110億美元的伊朗石化產品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約4,500億美元的伊朗帶來重大打擊。

更有甚者,美國借伊朗曾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為契機,急速加強對伊軍事震懾。5月初,「林肯號」航空母艦開進該區,隨後一組愛國者導彈又被移入;在撤離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使館人員、又增兵1,500人之際,美國更決定向伊朗死敵沙特出售總值70億美元的武器。

與此同時,該區突然發生多宗疑似伊朗所為的襲擊事件,計有阿聯酋東部海域四艘商船遇襲、沙特主要輸油管遭無人機攻擊、巴格達美國領事館附近遭到飛彈襲擊等,讓外界猜測美國會否借機動武。

力證伊朗施襲 盟友反應冷淡

時至6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伊朗,分別與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及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見面,代特朗普傳訊並試圖緩和局面之際,卻發生備受國際關注的兩艘油輪遇襲事件。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伊期間,與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會面。(路透社)

面對時機如此巧合,伊朗外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就以「『可疑』一詞已不足描述」去表達不滿。雖然伊朗有份救援遇襲船員,蓬佩奧卻在一日之內將矛頭指向伊朗;美軍也馬上公開一段黑白影片,指片中白船為伊朗革命衛隊所有,而船上人員正在移走受襲日本油輪「國華勇氣號」船側的未爆水雷,特朗普隨後更暗指伊朗毀滅證據。伊朗則指美國的指控「毫無根據」,並批評美方是在挑動戰事。

雖然沙特等國馬上附和美國,但除英國外,連德國、日本等美國傳統盟友也要求更多證據。同時,「國華勇氣號」的日本公司則指船員在襲擊前見到飛行物,與美國說法似有出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也要求進行獨立調查。一位歐盟外交事務的特別顧問更暗示,如果特朗普並非要尋求伊朗政權更替,就應該換走早在小布殊年代就主張政權更替的博爾頓。

眼見傳統盟友不願配合,時任署理國防部長沙納漢(Patrick Shanahan)就強調美國有意「為這個國際問題建立國際共識」。蓬佩奧則聲明「特朗普總統已盡力避免戰爭」,只求伊朗無核化,但他卻補充說美國為保關鍵航道安全,會採取所有必要措施,包括「外交和非外交的」,似乎是想一方面回應盟友疑慮,另一方面則繼續向伊朗施壓。

美國軍方在上周一(6月17日)公開多張彩色圖片,其中除了與此前影片一樣的內容外,還有「國華勇氣號」的船身破孔、留在船身、被美方指為水雷痕迹的綠色金屬等。至上周三(6月19日),美國海軍更向記者展示「國華勇氣號」現況與水雷碎片,指後者與伊朗閱兵所見水雷相似。美方一周內三度公開證據,旨在說服盟國接受此事件為伊朗所為,謀求聯手行動,不過歐盟各國仍保持觀望態度。

國華勇氣號船身彈孔。(路透社)

重壓之下,伊朗卻是不卑不亢。伊朗革命衞隊司令薩拉米(Hossein Salami)聲稱伊朗早已有導彈技術,可以準確打擊美國在區內的航母;而伊朗軍方參謀長巴格里(Mohammad Baqeri)指出「如果伊朗真的決定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其軍事力量足以全面並公開地進行」。

魯哈尼則重申伊朗不會對何國家發動戰爭,又點明「美國孤立伊朗的努力」未有得逞,更指出伊朗的美國對手只是「一群經驗不足的政客」。

白宮群英變群亂

魯哈尼此言不無道理。首先,在上周一才剛宣布增兵的沙納漢,卻因不願家庭醜聞被舊事重提而退下火線,將於本周初由他人署任,置軍事政策關鍵時刻於不顧。其次,雖然對伊政策由博爾頓、蓬佩奧等強硬派領導,然而正當他們極力想藉此油輪遇襲事件逼伊朗就範之際,特朗普卻突然指襲擊事件只是「小事一樁」,讓美國軍方不斷公開證據壓迫伊朗之舉頓失銳氣。

更重要的是,美國對伊政策只顧不斷施壓,卻沒有給予對方任何下台階。特朗普固然有「願意談」之說,蓬佩奧也有非戰之言,但屬於溫和派的魯哈尼在國內強硬派的壓力之下,根本不可能在美國撤回制裁、回到核協議框架前,重新回到談判桌上。魯哈尼就說得明白:「與不斷對伊朗施壓的人談判只會是投降。」他也把伊朗不屈立場的基礎說得清楚:「沒有人不讚許伊朗在核協議上的立場。」美國只顧強硬,盟友離心離德,使伊朗更有本錢直面美國重壓。

蓬佩奧周日(23日)表示要與波斯灣地區,以及亞洲、歐洲國家組成全球聯盟,應付伊朗的挑戰。(路透社)

在此情況下,美國要麼只有繼續升級,要麼讓事情不了了之。由於美國制裁空間無多,且連航母也已出動來充撐場面,要真正升級,就只有軍事行動。此等升級,將讓美國再次身陷恐怕贏不了的戰爭;然若把事情拖下去,美國極限施壓已出,維持下去成本甚高,不維持下去卻又顏面無存。上周四美國無人機遇襲後,特朗普的先硬後軟,就可見美國此時的進退失據。

美國對伊政策的亂況和困境,其實也是出於特朗普戰線太多,對內有民主黨政爭,對外更是從墨西哥、印度到歐盟、日本各有所爭,而且還有重中之中的中美談判,以及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朝鮮而重回焦點的美朝問題。多條戰線中,美國對伊朗的極限施壓,又是梁山已上,不得不顧,才會困於今日之局。

這現象反映出白宮中有太多對國際政治宏圖未有掌握的門外漢,以為單憑美國之力,一切皆能迎刃而解,卻連番挑起難解爭端,最後自困其中,只有忙亂,而無長策。可見魯哈尼「政客經驗不足」之言,確是正中要害。

上文節錄自第16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24日)《油輪遇襲後續不絕 華府伊朗策略進退兩難》,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