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被中美協議「拋棄」了嗎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達成,中國方面已經公布兩批對美國加徵關税的豁免清單,美國明確承諾將降低關税目前已經加徵的關税,這誠然對全球貿易是好消息,不過這也讓一些人有些着急。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對加拿大法文媒體TVA的訪問於12月19日播出,杜魯多在訪問中表示,中美敲定貿易協議應該加上一個條件:釋放兩名被北京拘留的加拿大人。眾所周知,該事件的實際起因是加拿大應美國要求,於2018年年底在溫哥華逮捕中國企業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一年之後,北京和加拿大在「放人」問題上仍在僵持。

杜魯多的要求自然是難以實現的。不過華為公司從捲入中美貿易戰以來一直備受關注,此次中美雙方對於協議內容的闡述,對華為隻字未提,亦引起了注意。比如美媒福布斯新聞網就表示「華為是中美協議的最大輸家」,因為這份協議並沒給公司帶來任何利好。

12月18日,華為再次公布創始人任正非接受採訪的實況,他再次向媒體強調,即使離開美國的供給,華為仍然能夠獨立對客戶提供服務。11月18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延長對華為出口限制的豁免令,如今90天已經過去三分之一,華為的問題真的被中美忽略了嗎?

+1

華為不應該是貿易戰的「槍」

顯然,中美已經對華為以及背後的5G技術競爭進行了分割處理。

美國並不是對華為毫無動作,據美國媒體爆料,美國政府正考慮抬高對企業豁免向華為出口產品的門檻,已經引起了業界的恐慌。

同時,有中國官方背景的媒體《環球時報》在12月初引消息稱,中國可能近期發佈「不可靠實體清單」,限制美國人員和企業進入中國。對此中國商務部不置可否。

近期德國、丹麥等歐洲國家國內有不少排除華為的聲音,中國駐德國大使吳肯表示如果德國單獨在5G技術建設中排除華為,那麼中國可能反制。

杜魯多所擔心的加拿大被拘公民問題,則是中國在孟晚舟事件之後已經進行的反擊。不僅如此,今年加拿大對華貿易還出現了油菜籽無法出口、豬肉出口被延誤的事件,令加方非常難堪。

杜魯多因為孟晚舟事件受到來自北京的很大壓力。(VCG)

可見,中美並非不關心華為事件的前因後果,也都必然關注5G技術的發展。但是,對於中美來講,華為問題本來就不是單純的貿易問題,也不應該、不可能在協議當中出現。

很不幸,從去年開始美國就在貿易戰中將華為當成了「對華第一槍」,通過對華為的控訴對中國施壓,逮捕孟晚舟恰似貿易談判的「人質」。然而兩年過去了,美國對華為的調查並沒讓中國在貿易談判中作出多大的妥協,反而讓中國企業在5G技術上和美國比肩成為了話題。「槍」雖然用了,但是沒有給美國帶來多少好處。

雖然在美國的煽動之下,西方的眼光裏中國企業和中國政府幾乎已成一體,但這並不是事實。對中國政府來講,華為是民營企業的出色代表,外交部強調中國企業的正當權益,強調中國公民在海外的正當權益,並不代表政府真的對華為的方方面面負責。

何況,中美貿易戰因「貿易不平衡」而起,本來就與華為無關,兩國貿易協議是方向性的、涉及相關行業的條款,又怎麼能對具體企業的內容寫入呢?華為成了所謂「輸家」根本就是外界的誤會。

德國總理默克爾近期也因是否排除華為的問題而受到國內的政治壓力。(AP)

拆分矛盾有利於局勢緩和

從華為的角度來看,雖然捲入貿易戰的風波讓公司的品牌名聲大噪,但是這件事本身只會讓局勢更加複雜,當華為已經不再是中美貿易戰的籌碼,對任正非來講才是好事。

縱看華為在歐洲、日本受到的抵制浪潮,都是從美國所謂國家安全威脅說開始。

加拿大、波蘭逮捕華為員工,日本、澳洲排除華為5G設備,如今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表示是否排除華為取決於國家安全和情報分享,而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甚至因為拒絕單獨排除任何通訊設備供應商,而在國內受到政治批評……這些充滿地緣政治色彩的行動對任何企業都是不利的。也只有當這種政治對抗緩和時,華為才真正度過了危機。

這次中美在外界並不看好甚至十分懷疑的情況下,宣布達成第一階段協議,至少說明中美對抗的降級是完全可能的。

談判中,最終被分割看待的也不只是華為,就在協議達成之前,美國先後就「香港人權」和「維吾爾人權」立法並通過國會,這些問題也曾被看作和中美談判掛鈎。但是,最終雙方對此進行了切割處理,事實證明並沒阻斷中美之間的談判。沒有人會認為中美不再關心香港和新疆問題,同理,華為和背後的科技競爭也仍將繼續。

中美經過兩年的貿易戰,各個層次上的衝突已經讓「競爭對抗」成為了中美關係的主要矛盾,而貿易協議的簽訂,有利於讓「合作」在中美關係中的地位提升,這對雙方的企業和消費者都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