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鈎籠罩中美 香港這個「資本主義橋頭堡」命運幾何

撰文:蕭予
出版:更新:

自12月中旬,中美雙方就確認就第一階段協議達成共識,香港《南華早報》亦曾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赴華盛頓,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美國總統特朗普亦在12月31日確認雙方將在1月15日於白宮簽署協議,並指出將有「中國高層代表」出席。儘管外界對近兩年來中美貿易摩擦的波折早已產生免疫,但毫無疑問,在下一輪關税生效前的「急剎車」依舊可以算得是來之不易的好消息。

不過,輿論似乎並沒有樂觀起來,無論是中方視角還是美方視角,對接下來的中美關係已經有了更確切的判斷。中國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團前副代表周小明在接受《香港01》採訪時提到,貿易戰的走向不會是孤立的,與美國對華整體戰略緊密相關。當白宮認為戰略上需要貿易戰這個戰場上加強進攻時,中美貿易戰就會升級。反之亦然。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和澳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於2019年12月19日,出席澳門迴歸中國20周年慶祝活動。(Reuters)

早在2017年 ,美國公布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就已經明確將中國與俄羅斯一道列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在行動上 ,美國則表現為全方位與中國展開戰略性競爭,貿易戰不過是其中一個註腳。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創始院長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2017年出版了《註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他的研究發現,崛起的力量對現存霸權形成挑戰,在過去的500年發生了16次,其中12次是以戰爭收尾,以此為他對未來中美關係的判斷立論。

作為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艾利森2019年3月到訪北京,他在此行的公開演講中始終強調,目前中美關係的戰略基礎的確已經受到瓦解,修昔底德式競爭加劇了中美關係的惡化。

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由中美貿易戰引發的中美關係變局牽動了兩國在各個領域更深層次的博弈。越來越多學者認為,中美在經濟、科技領域的部分脱鈎已經成為現實。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9月份的聯大會議中也表達了他的憂慮,「一個新的風險正出現在地平線上,儘管還不算太大,但卻是真實的。我擔心大分裂的可能:世界分裂成兩個,地球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制造出兩個相互獨立、彼此競爭的世界,每一個都有其各自主導性的貨幣、貿易和金融規則、單獨的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技術,還有它們自己的零和地緣政治與軍事戰略。」

儘管不願意看到,但在兩大經濟體的來回博弈中,「一個世界,兩個體系」的悲觀前景似乎越來越接近現實。有學者認為,中美在過去幾十年中,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而兩國又嚴重缺乏戰略互信,彼此防範心理越來越重,是以脱鈎成為未來中美關係發展的大趨勢。

近兩年來,中美貿易戰持續佔據輿論焦點,而貿易之外,政治話題也難免成為角力場。2019年11月底,美國國會通過《香港人權法案》,被認為是為持續半年之久的香港反修例暴力示威遊行背書,引發中國政府強烈譴責,本已十分脆弱的中美關係又添新火。從特朗普(Donald Trump)對香港問題的表態來看,他對香港問題並不熱衷,但也改變不了香港成為美國國會炒作中國話題抓手的事實。

在中美關係緩和的時候,香港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之下,既是內地對外的窗口,同時也能作為內地借鑑資本主義優點的平台。在一些學者看來,香港更像是資本主義在中國境內的一個資本主義橋頭堡。而當中美關係走向脱鈎的時候,香港便成為矛盾爆發的一個焦點,而這也是當前香港局勢持續發酵背後更為深層的矛盾。

香港局勢發展到現在,並非僅僅是中美,而是中西兩種意識形態已經撕裂,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體制內的資本主義橋頭堡是否還能以原來的方式繼續存在,值得思考。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香港現狀也象徵着中西關係的脱鈎,而背後更深遠的意義在於中美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力量的脱鈎,香港只是具體展現了這種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