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發起輿論攻勢 新冠肺炎是中美協議的「黑天鵝」嗎?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爆發於中國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成為全球輿論焦點,也成為了2020年中國經濟開局的最大挑戰。與此同時,人們也關注這一事件對全球供應鏈乃至國際關係的影響。1月中旬,中美剛剛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暫停了從2018年開始的貿易戰,疫情的爆發讓外界加深了對協議執行能力的擔憂。

2月3日,美媒彭博社報道,中國正在尋求中美協議目標的「靈活性」,協議可能因為條款中「自然災害和不可抗力」的條款而生變。

2月4日,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接受採訪時,似乎也印證了以上報道。他表示,由於中國的病毒疫情,貿易協議給美國帶來的出口增長「的確會推遲」。然而,他隨即表示這可能會讓《美墨加自貿協定》(USMCA)的效果更突出,並沒有解釋協議執行被影響的細節。

中美協議剛剛簽署就要生變?

雖然庫德洛語氣確鑿,但是「出口增長的推遲」終究是相對模糊的說法,其實這並不意味着中美協議的採購目標發生變化,也並不代表中國已經就協議的不可抗力條款提出請求。

實際上,2月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剛剛確認,並未受到中國政府關於改變採購承諾的申請。美中經濟安全評估委員會(USCC)2月4日表示,中方並未要求對貿易協議中的內容重新商議或暫停協議。

其實,了解中美談判過程的觀察人士都很清楚,庫德洛作為白宮顧問,是透露白宮取態、談判細節的對外傳聲筒你,與其說是經濟顧問,不如說是白宮在貿易戰的公關代言。白宮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則是真正着手談判的人,一直更為低調。

白宮一直非常善於用輿論給談判造勢,中美貿易戰以來,多次以消息人士和美國媒體之間合作的方式,不斷為白宮的決策試水鋪墊,始終試圖讓美國在談判之中處在主動地位。直到現在也是如此。

1月15日,中美達成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為世所矚目。圖為中國副總理劉鶴在當天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協議的畫面。(AP)

武漢疫情爆發之後,美國先是在行動上帶頭撤出使領館人員、暫停往來航班,之後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又發出武漢疫情「有利於美國工作崗位迴流」的言論,庫德洛在4日的採訪也有相似論調,他一方面表示疫情對美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很小」,給外界的擔憂降調,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其影響可能對美國的投資和生產有利。

為防疫採取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白宮顯然已經發現,疫情對中國的不利影響,正好符合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一直以來「中國狀況很不好,美國狀況很好」的論調,實際上他也確實是這樣講的。

無論疫情的擴散是否真的會影響到中美協議的執行,美國的輿論攻勢都是為接下來的談判和博弈做準備。「採購可能延遲」其實很難真正印證,畢竟外界並不清楚採購的時間表,但是在中美階段性協議在簽署之後已經遭遇質疑的前提下,這種說法容易加深外界對中國的質疑,給以後還可能爆發的矛盾鋪墊。

協議是否生變還難以確定,但是疫情的情況已經迅速成為美國在貿易談判上的公關工具了。

中國在中美協議中承諾大量採購美國農產品,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美國大豆。圖為美國艾奧瓦州一處種植大豆的農產主。(新華社)

輿論攻勢背後 協議的真實阻礙

或許除了疫情之外,中美之間其他的消息也值得關注。

根據美媒《華爾街日報》分析,美國對中國商品關税第三批豁免請求的批准率下降,從前兩輪的35%驟降至3%。另外,路透社的消息人士稱,特朗普政府準備在2月開會,討論進一步限制對中國電信設備巨頭華為的出口問題,屆時商務部、國防部、國務院均將參與。

中美協議涉及到未來兩年中國對美國增加的2,000億美元採購,現在協議簽署未到一個月,揣測執行結果如何還太早。不過,從美國的攻勢來看,中美之間的博弈仍然有升級的可能,兩國的矛盾不可能通過一份階段性協議完全平息。

從此次美國利用中國武漢肺炎疫情來造勢輿論的態度看,中國是美國的「戰略對手」這個定位更清晰了。肺炎疫情本來能夠成為中美釋放善意、加強醫療和研究合作的契機,但現在反而讓兩國矛盾更加突出。可見,無論是肺炎還是任何可能對中國經濟不利的事件,今後都會被美國政客繼續利用,也都存在讓局勢惡化的風險。

中國疫情的不確定性還很多,帶來的經濟影響還需進一步觀察。不可否認,這種壓力有可能對中美協議的採購形成現實的障礙,但比起這個不確定的風險,中美面臨的更大挑戰,是處理結構性矛盾的棘手問題。這次疫情再度折射出中美關係衝突的一面正在成為主流,要克服這點可能比控制疫情需要更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