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兩國政府應持守不牽連對方媒體的底線

撰文:蕭予 吳迪
出版:更新:

美國國務院2月18日宣布,將五家中國官方媒體機構認定為「外國使團」,新華通訊社、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中國國際廣播電台(CRI)、《中國日報》、以及《人民日報》在美國不再被視作媒體,而是被視作中國政府的一部分。
此外,按照「外國使團」的定義,這五家媒體此後將向美國國務院登記在美僱員情況以及財產狀況。

其實,華盛頓早已有意對中國媒體採取限制措施,但因關乎新聞自由,遲遲沒有付諸實施。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聲稱,「這項行動早該進行了。」

中美關係經歷諸多波折的一年,兩國主流媒體都在強調中美國家實力對比已發生變化,這將會重塑中美關係,尤其是現實主義視角下,以合作為基調的關係,將愈來愈多被衝突和競爭所取代,且在多個領域爆發。媒體領域的交鋒,尤其風波不斷。

中國媒體在美國的遭遇如是,美國的媒體在中國的遭遇也沒好到哪裏去。

美國政府以中國媒體由政府控制為由,將五家中國主流媒體駐美分支的身份重新定義為「外國使團」。(Getty)

《華爾街日報》2月3日,刊發美國巴德學院教授米德(Walter Mead)所撰寫的評論文章,文章本身更多探討了疫情對中國經濟等維度的負面影響,秉持了西方觀察人士看待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時的一貫思維,這些都無關痛癢。文章本身措辭也頗為理性。爭議之處在於,該文標題為《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因該詞彙的歷史敏感性,從而引起中國社會的極大憤慨。

在中國官方要求《華爾街日報》道歉未果之後,中國外交部在2月19日的例行記者發佈會上宣布,即日起吊銷《華爾街日報》三名駐京記者的記者證。翌日,《華爾街日報》的53位記者、編輯聯名上書,呼籲該報高管就該篇文章「考慮更正標題,並向我們的讀者、信息來源人、同事,及所有被該文章冒犯的人致歉。」

誠然,這兩件事情的本質是不同的。5家中國媒體在美機構被認定為「外國使團」,其原因在於5家媒體的中國官媒身份,在於美國及中國對「媒體該發揮怎樣之角色」有不同的認知;《華爾街日報》一事則在於文章作者或文章編輯在處理標題時,使用了極為不恰當的、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措辭。但是,這兩件事又是相關的。若在以往,中國官媒在美國只要保持媒體操作的專業性,就不會遭到這種區別待遇,而中國政府此前對外媒所發表的歧視性文章,也並非這麼嚴苛。

所以,這兩次事件之所以有關聯,在於它們都是中美兩國政治鬥爭蔓延到媒體的體現。這無論如何都是不幸的事。

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雙方在經貿、人文交流等各個領域聯繫十分緊密,但缺乏互信使得這種大國關係變得更加危險起來。拋開這兩次事件而言,無論中美是否相互敵視,在兩國媒體保持專業操守之同時,保證其不受牽連,這應是底線。

但是這或許是大國博弈帶來的悲劇,凌駕於大國關係之上的,依舊是意識形態的鐵律。倘若此情況延續,人們僅着眼於兩國齟齬,僅意識到兩國關係中「相克」的一面,忽視了「相生」的一面,那麼當危機真正到來時,勢必會付出巨大代價。